德国制造业一直是当地经济支柱,尽管在新兴国家廉价产品的冲击下,该国制造业也曾经历一段低潮期,但德国企业对创新和品质的坚守,很快就抵挡住这波冲击并恢复元气,至今依然占据全球产业顶端。
德国联邦教研部数据显示,2012年,德国科研投资共计795亿欧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2.98%,其中企业投资538亿欧元,占科研总投入的67.7%。其中,制造企业的研发投入最高,占所有企业创新支出的86%。
“创新是引领西门子前进的核心价值之一。”德国西门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凯飒在发布2013年财务报告时说道。
目前,西门子在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超过160个研发中心。2013财年,西门子在研发领域投入43亿欧元,占公司总运营收入的5.7%。这期间,西门子产生专利6万项,同比增长5%,专利数量创历史新高。
除了西门子这样的大型企业,德国制造业的另一大主要支撑来自数以千计的中小型企业。这些企业多为家族经营,厂址设在名不见经传的小城市,却提供了德国三分之二的就业岗位。他们专注于不太引人注意的细分市场,凭借高品质,他们的产品在各自领域占据全球数一数二的市场份额。
相比大型企业,这些中小型企业资金不够雄厚,他们的创新主要依靠与政府和高校有紧密联系的研究机构。
以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为例。这个协会下设67个研究所,遍布德国各地,每年开展六千至八千个研究项目。其中大部分是不超过两年的短期项目,研究成果可直接投入商业应用。而且每家研究所都与高校合作,实现企业、研究所与高校资源整合。
数据显示,2013年,德国平均每小时劳动力成本31.7欧元,比欧盟平均水平高34%。在劳动力成本高的背景下,德国制造业仍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小型企业能从弗劳恩霍夫协会这样的研究机构得到有针对性的研发支持。
可以看到,通过全社会的创新合作,德国的制造企业把资源集中在高附加值产品生产上,避开与低劳动成本地区的价格竞争,从而赢得市场,保住本国就业岗位,维持经济活力。
(摘编自新华网 张家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