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坚守岗位的美国“银发族”。
近年来,老年人开始成为美国劳动力市场上的“新宠”。那么,“银发族”在就业市场上占据了怎样的位置,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为什么会对就业市场造成冲击,则成为美国就业市场复苏过程中值得探讨的话题。
“银发族”就业率高
美国60岁以上的高龄人口就业率近几年出现较快增长。据劳工部统计,在1994年至2004年间,65至69岁年龄段的老年男性就业率从27%上升到33%,女性就业率也从18%上升至23%。而截止到2013年5月,美国60至64岁的老年人就业率为52.8%,失业率4.4%,65到69岁年龄的老年人就业率是31.6%,失业率是5.0%,均比10年前有较大幅度提高。
实际上,美国老年人占全部就业人员总数的比例并不大,但过去几年来,老年就业人数猛增27%,2012年7月已超过700万人,而35岁到54岁同期的就业人数却下降了8%。美国其他年龄段的就业率持续下滑,年轻人以及30岁到50岁年龄的人就业率下降幅度尤其大。截止到2013年5月份,有3176.5万年龄在55岁及以上的美国人仍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其中75岁以上还在工作的人有137.8万,人数之众创下了历年来的最高纪录。奥巴马曾指出,2009年金融危机结束以来,美国新增就业岗位约400万个,约为金融危机中所失掉就业岗位数的一半。然而,一个鲜为人知的事实是,这些新增的就业岗位绝大部分都被55岁以上的“银发族”所得。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的研究数据称,其中有350万个新增就业岗位被55到69岁的人群获得。而20到24岁之间的毕业生则仅获得几十万的就业岗位。而正直盛年的25到54岁的人群反而丧失了几十万的工作岗位。
“银发族”坚守岗位原因各异
2009年已是93岁的埃玛·舒尔曼,每周在纽约大学医学院的一家诊所工作50个小时。老板斯蒂文·弗瑞斯对她非常赏识,舒尔曼则自嘲说:我都快受不了自己如此充沛的热情和精力了!舒尔曼并非传奇也绝非个案,她所代表的是一群具备专业技能、身体健壮、富有热情、精力充沛、热爱工作甚至不为酬劳的美国老年人。美国人现在人均寿命已经接近78岁,几乎比半个世纪前提高了整整10岁。许多老人对那种依赖看电视打发时间的生活感到不满足。于是,他们更喜欢奉行“活到老,干到老”的工作和人生态度,类似的例子还有工作到87岁的美国投资家、亿万富翁柯克·里安,直到79岁才退休的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等,不胜枚举。
佛罗里达州的迈克·沃佩尔之所以选择在退休年龄继续“坚守岗位”,并非他热爱工作或具有奉献精神,而是生活所迫,不得已而为之。他今年61岁,已从事肉类检查员的工作35年,这资历足够让他获得相当于现有工资75%的退休金。如果不是金融危机,他将考虑提前退休颐养天年。然而,因为经济不好,他的房产损失了大概20万美元,唯一的儿子找工作也非常不理想,因此他不得不继续工作。
这类无奈的群体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迅速上升,成为美国就业市场上“银发族”增多的主要人群。据美联储统计,美国人财富在2007年至2010年期间缩水40%,2008年的经济衰退吞噬了美国人近20年的财富,美国家庭中位数净资产仅仅在三年中就缩水了39%。美国现行的养老金体制也是造成老年人退而不休的原因之一。92%的65岁以上老人获得的是政府提供的基本养老金,而这部分养老金的发放有比较严格的区分标准。美国退休人员协会的调查显示,45岁以上在职人员中有69%的人打算退休以后继续工作,他们中间有75%的人将赚钱列为首要目的。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这植根于美国文化传统,为美国“银发族”在就业市场上的表现提供注解。美国是一个受基督教文化影响的国家,他们把孩子视为“神的礼物”,是独立的个体,在养育子女方面美国父母付出很多心血精力和时间金钱,但是他们并不认为自己年老后就要从子女那里得到回报,与中国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具有天壤之别,因此到了晚年,他们对子女的期待也不高。他们在精神和物质上都推崇独立自主,当退休金不够的时候,他们更倾向于自己外出工作赚钱而非伸手向自己儿女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