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日本诺奖“井喷”背后的隐忧

发布时间: 2015-11-24  字体:[ ]

从2001年开始,日本一共有15位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包括两名美国籍日裔科学家),仅次于美国排名第二。日本近年来“诺奖”科学家量产化的秘诀究竟在哪?未来三十年,日本是否还能继续保持强大的科研动力?

背景——

政府高投入,奠定诺奖大国基础

据日本文部科学省统计,加上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大村智、物理学奖得主梶田隆章,自1901年以来,日本一共有24人获得了诺贝尔奖。虽然日本在诺贝尔奖排行榜上仅居世界第7位,但就物理学、化学以及生理学或医学这三个自然科学领域而言,日本的进步相当惊人。

日本政府在2001年的第二个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中提出,要在50年内拿30个诺贝尔奖。然而仅仅用了15年时间,日本政府就完成了一半的计划。

日本政策研究大学院大学教授有本建男曾参与了文部科学省相关政策的制定。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政府开始意识到了科研力量的重要性。当时,日本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期,急需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以争取占据更大的海外市场。当时,日本的科研经费以每年10%至20%的增幅迅速增长,资助范围覆盖了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的广泛科研领域,项目多达数万件。日本政府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科研人才,即便是现在,日本堪称诺贝尔奖级的科学家依然有数十人之多。”

团队——

继承前辈成果,学生收获诺奖

“虽然我的名字最终上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的名单,但这不是仅凭我个人力量能够完成的研究。我老师的功绩更大。”

这是梶田隆章在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后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很多人会以为,梶田提到的“老师”是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小柴昌俊,因为他在东京大学研究生院读书时得到过小柴昌俊的指导。但实际上,梶田隆章所指的老师另有他人——2008年因直肠癌去世的户塚洋二,东京大学特殊荣誉教授。户塚洋二生前被认为是日本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有力候选人,他比梶田隆章更早加入小柴昌俊的研究团队。

其实,在日本科学界,像梶田隆章这样继承前辈科研项目的科学家不在少数。被誉为“日本现代物理学之父”的仁科芳雄曾在日本顶级科研机构“理化学研究所”工作,后来又在京都大学教量子力学。仁科芳雄虽然没有获得诺贝尔奖,但是他的两名学生汤川秀树和朝永振一郎相继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其中,汤川秀树还是首位诺贝尔奖得主。而朝永振一郎又是小柴昌俊的老师,户塚又是小柴的“头号学生”。

困境——

科研实力掉队,科研领域环境恶化

虽然日本科研实力不断被诺贝尔奖证明,但在这种大好形势下,日本各界人士的笑容背后,却似乎隐藏着心事。因为高标准严要求的诺奖,对科学家的成果一般要验证考察二三十年。也就是说,现在获得的诺奖,往往是对科学家二三十年前成果的认可。而回头看看日本的现状,科研领域正面临环境恶化、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严峻局面,日本媒体甚至发出盛世危言:“二三十年后,日本人的身影可能消失在诺奖领奖台上,想到这就让人焦虑不安。”

从获奖者情况看,问鼎诺奖的日本科学家里,作为获奖依据的科研成果,大多是在其30岁至40岁时提出或启动的。这说明年富力强的青年时期,是科研工作者的“黄金时代”。青年科研者的储备及培养,是冲刺诺奖的先决条件。

而日本文部科学省的最新统计显示,日本各大学自然科学专业的博士招生率,正在呈现逐年快速下降趋势。1993年这一比率为15.2%,但20年后的2013年已经降至8.9%,减少近一半。日本经济低迷背景下,科研不稳定因素大量增加,是主要原因。

另外,从2000年开始日本的科研经费投入再无明显增长。去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美籍日裔科学家中村修二,就对日本的科研环境提出了强烈批评。他称“在日本,研究者变得像业务员一样”。他同时批评称“日本学术研究领域没有自由”,要求日本改善研究环境。

日本学术机构统计显示,日本年均科研论文数量在7万篇左右,近10年基本原地不动。日本文部科学省则指出,作为论文重要指标的“被引用次数”,日本在各个领域的世界排名均在下滑。此外,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专刊最新公布的“2015-2016年全球最佳大学”排行榜显示,东京大学已经丢掉“亚洲第一”的宝座,排名下滑至43位。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