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南通试点“人才特区”

发布时间: 2005-08-07  字体:[ ]



  “在南京看中了一个人才,我们开出的条件也不错,但是一些实际问题让对方犯了难。”求贤若渴的迈特(南通)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晓平有些遗憾。但是,最近一则有关南通成为“人才特区”试点的消息让王晓平兴奋了起来,他告诉记者,“建设人才特区对我们企业今后吸纳人才真是太及时了。” 
  信息来自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下发的《关于在我省部分地区开展“人才特区”试点工作的方案》。《方案》中,南通作为苏中地区代表,和苏南的常州新北区、昆山市以及苏北的徐州市区、新沂市一起被确定为全省“人才特区”。 
  为何选择南通 
  整个地区被确定为“人才特区”,南通是惟一的。在人事人才工作领域,南通有何魅力而有幸被选中呢?市人事局局长李水林答:“经济决定人才,人才助推发展。首先缘于区域经济的超常发展,势必要求人才和智力的强势支撑;其次是我市人事人才有一定基础,有机制创新的思路和举措。”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进一步把人才强市战略提升为优先发展战略,今年将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作为1号文件下发,将市场经济运作的理念引入人事人才管理,建立健全了一系列人才开发工作新机制:建立了无国别、无地界、无身份区别的人才“绿色通道”;建立了注重业绩的人才评价机制;建立了立体式的继续教育机制;同时还建立了多元化的分配激励机制。 
  截至2004年底,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42.8万人(不含乡土人才),居全省第四。全市现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和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近300名,市县级拔尖人才1000多名。人才队伍的平均年龄年轻化的趋势明显,全市具有高级职称人员中40岁以下的人员占30%。 
  我市一手抓人才智力引进,一手抓现有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在探索人才资源开发为服务经济建设方面也有不少亮点。 
  首先,面向国内外招聘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在引进人才的过程中,我市注重加大关键性人才的引进力度,积极面向国内外招聘能够带动一个产品、一个企业、一个学科发展的学术技术带头人,通过人才的引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来通工作的高层次人才近200人。 
  其次,引才与引智相结合。近年来,我市共执行引智项目214个,位居省内兄弟市前列。其中89个引智项目被列为国家级引智项目,争取国家资助引智经费近200万元,为我市70多家单位聘请了来自美国、德国、英国、日本、法国等国外高技术专家117人。据不完全统计,有近50家留学人员企业进驻了留学人员创业园,通州、如皋创业园即将挂牌。 
  同时,积极为企业培养高层次人才提供载体。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博士后技术创新中心5家,企业博士后工作站2家,全市共招收20名博士从事科研开发。还建立了教育部直属高校研究生就业实习与培训基地。 
  此外,市级机关目标管理、公务员绩效管理、职称评定工作等都走在全省前列。 
  去年底到今年初,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多次派人来南通调研。据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处长范昹介绍,今年4月,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确定南通为“人才特区”后,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专门多次召开会议,研究“人才特区”工作,及时拿出“人才特区”实施方案,并成立了南通“人才特区”试点工作领导小组。 
  特区“特”在哪里 
  “人才特区”概念源自“经济特区”。在某种意义上,“经济特区”也是“人才特区”,尤其是科技型经济特区,更成为高层次人才的聚集区。而建立“人才特区”,则更具有与时俱进的内涵。 
  “‘人才特区’的核心就是创新,瞄准人力资源开发的国际惯例、最前沿的理论,作为参照系来实施大力度的改革和创新。”李水林解释。 
  “人才特区”,最直接的解释是指人才工作的特殊区域,即在特定区域内,人才工作的政策保障、体制建设、机制运行、资金投入、环境营造和工作内容、工作模式等都具有比区域外的优先性和特殊性。 
  市人事局副局长王志平介绍,各“人才特区”的试点任务并不尽相同,南通作为苏中地区的试点单位,主要任务是结合沿江开发战略、长三角人才开发一体化战略以及建成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总体目标,从战略的高度全面规划和部署人才工作,不断提升人才资源的总体竞争力。 
  为此,我市将实施五大重点人才开发工程:专业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开发工程、公务员素质提升工程、海外人才聚集工程和高技能人才振兴工程。 
  为了五大人才工程的高质量完成,我市从创新人才管理体制、突破政策瓶颈、加大投入力度、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等方面“保驾护航”。 
  创新人才管理体制的一个方面是深化用人制度改革,其中涉及人才角色、人才机制、用人理念、公务员录取考核等。除此之外,创新人才管理体制还包括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制度;完善分配激励制度,逐步实现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形式多元化;进一步放开搞活人才市场。 
  突破政策瓶颈包括人才管理政策、实现人才认定标准、人才社会保障的突破;人才引进政策向“高层次人才”突破,向“企业主体”突破,向“创业服务”突破;人才使用政策突破职称终身制度等。 
  如何加大人才投入力度?从今年起,市人才工作专项资金优先用于人才特区试点项目,并根据实际需要逐步增加经费投入;建立以政府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共同参与的多元化风险投资体系;发挥企事业等用人单位主体作用,增加对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的投入,为人才的科技创新提供资金保证。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的内容为:优化创业环境,让人才充分施展才干;优化生活环境,改善现有人才待遇;优化社会环境,营造良好氛围。 
  每个“人才特区”每年都有不同的试点内容。我市今年的课题为:大力引进各类产业人才;建立有南通特色的职称评审制度;探索公务员规范科学管理新机制,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民营企业人才工作服务体系;加快推进人才国际化进程;建立海门特色农业人才开发基地;启动如东洋口港开发人才小高地建设。 
  7月29日,李水林接受采访时翻出了当天的《南通日报》,指着《企管人员业绩突出可申报高级经济师》一文说,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职称评审改革也是顺应“人才特区”建设的趋势。他指出,搞“人才特区”不是另起炉灶,而是紧密结合当地、当前人才人事工作的形势和任务,在更高起点上,以更新的理念,更高的起点,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来推进人才资源的整体开发。 
  此举意义何在 
  “有了试验权,最大的好处就是上面给政策,可以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进行体制、机制创新。”李水林谈到“人才特区”的意义时说,“人才特区不是搞概念,而是为支撑区域经济跨越发展积聚更多的人才。” 
  当前,国内人事人才工作普遍存在的瓶颈问题是:如何把物力资本优先积累战略转移到人力资本优先积累战略;人才评价问题;如何以人力资本入股吸引更多的外地人才投智投资;职称改革问题;人力资源服务平台问题等。 
  我市的“人才特区”实施方案出台后,得到了国内顶级人才专家———上海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名誉所长沈荣华教授的充分肯定。沈荣华认为,南通搞“人才特区”可以解决一些“瓶颈”问题。 
  研究机构评估显示,在我国的区域竞争力中,人力资源竞争力只占30%,而西方国家达到70%。沈教授指出,当前,南通区域经济全面提速,处于重大转型期,组织人事部门职能也在转型过程中,当区域经济在新体制下发展到这个阶段,要充分考虑自身支撑要素,区域发展不再取决于土地、矿产、空间,而取决于人力资源、智力的开发。 
  今后几年,我市将以“人才特区”建设为契机,打破现有人才管理体制、政策性瓶颈,实行特殊的政策和措施,依托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学科和优势企事业单位,加强各类环境建设,加快构建现代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体制,营造南通在规模、层次、结构、集聚力、效能等方面达到一流的人才优势,把我市建设成为适宜优秀人才生活、工作、创业、发展和人力资本持续增值的一流人才集散港。 
  具体目标是,到2010年底,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到72万人左右,其中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高层次人才总量占比达30%以上;高级技工及以上职业技能等级人员占技术工人总数的20%以上;来通创业和服务的境外专家和海外留学人员达到1万人;全市每万人口中拥有人才量和科技人才拥有量在全省位居前列;全社会投入的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为6%左右,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人才的综合竞争力在省内处于一流水平,人才国际化水平明显提高,基本实现人才供求的动态平衡。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