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高技能人才:创新驱动的重要支撑

发布时间: 2015-01-04  字体:[ ]

在中国高铁行业,有一位叫谢元立的工人“明星”,虽然他只有高中毕业,却可以编出连博士都叹为观止的程序;一手焊接绝活,连以严谨著称甚至有些苛刻的德国人都佩服不已。

在中华大地上,一大批像谢元立这样的技能“新星”,正在冉冉升起,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据统计,截止到2013年底,我国技能劳动者已达1.5亿,其中高技能人才达3762.4万人,与2011年相比增加了646万余人。

近年来,在党管人才原则指引下,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上一直在探索、在创新、在求变、在突破,遵循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不断完善技能人才的培养、评价、竞赛、激励制度,使中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步入“快车道”,“中国制造”正在实现着华丽转身,向着“中国创造”阔步前行。

政策先导,吹响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冲锋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工业强国都是技师技工的大国”,“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我们的人才基础应该是技工”,要求“大力培育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就业创业、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五年,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成就斐然,相关人才政策的顶层设计功不可没。

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

2011年,中组部、人社部印发《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明确了10年内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点措施。

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国资委关于加强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加强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形成企业初级、中级、高级技能劳动者队伍梯次发展和比例结构基本合理的格局,使技能人才规模、结构、素质更好地满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企业发展需求。以政策做先导,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以劳动法、就业促进法为基本法律,由工人考核条例、企业职工培训规定、职业技能鉴定规定等有关法规、规章相配套的职业培训法规政策体系框架。

一系列配套文件,吹响了中国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冲锋号”。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推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截至2013年底,与2004年相比,十年间我国技能劳动者总量增长了6240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增长了1900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提高了4个百分点。

机制创新,提升技能人才队伍整体水平

校企双方共商专业规划、共议课程体系、共创工学一体、共评学生能力、共招学生员工……这种紧密的校企合作模式被广州工贸技师学院称为“校企双制”。从2013年4月到现在,同广州工贸技师学院进行校企合作的企业已经达到180多家。

既要做大增量,为技能人才队伍提供“源头活水”;又要盘活存量,几年来,各级人社部门出政策、投资金、搭平台、创举措、优服务,不断完善技能人才的培养、评价、激励机制,提升了技能人才队伍整体水平。

在技能人才培养方式上,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以企业行业为主体、技工院校等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在政府部门的引导下,一些大中型企业逐步建立健全职工培训制度,组织开展企业内的技能人才培训。全国技工院校已成为后备中高级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

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有技工院校2882所,就业训练中心3001所,民办职业培训机构19008所,基本形成了以技工院校和就业训练中心为主体,以企业职工培训中心和民办职业培训机构为基础的职业培训机构体系。形成了面向城乡全体劳动者,适应不同群体就业需要和满足劳动者职业生涯发展不同阶段需要的培训制度。

同时,劳动者已基本享受到普惠性的职业培训补贴和技能鉴定补贴等政策。据统计,2010-2013年,全国共开展政府补贴职业培训7673万人次,职业技能鉴定人数累计7072.5万人。

技能人才队伍评价机制也逐步完善:我国从1994年开始建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如今,已经形成了由初级、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五个等级构成的国家职业技能资格体系。

与此同时,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企业技能人才评价和院校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的技能人才多元评价机制也在不断完善。截至目前,全国累计已有1亿多人取得职业资格证书。2013年,全国共有1839万人参加职业技能鉴定,1537万人获得了不同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

2011年11月,“许振超技能大师工作室”在青岛港正式揭牌,这是全国第一家以新时期产业工人命名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目的是为高技能领军人才在带徒传技、技能攻关、技艺传承、技能推广等方面发挥作用搭建平台。

人社部、财政部印发了《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实施方案》,在国家层面实施技师培训、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三个重点工作项目,计划在2011至2020年,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400个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1000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并由就业专项资金列支技师培训项目补贴。

各地也实施了一系列高技能人才培养举措,如河北、山东开展了“金蓝领培训”,河南实施了“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广东启动了“全民技能提升储备计划”。截至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了32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400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

竞赛引领,中国技能人才走向世界舞台

2011年10月,第41届世界技能大赛伦敦赛场上,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公司第一建设公司的裴先锋,凭借精湛的技艺,一举摘得焊接项目银牌。这位从16岁开始学习焊接的农村娃子,参加工作前从来没有走出过洛阳,更不会想到有一天自己能够在世界大赛的舞台上获奖。如今,裴先锋最感谢的是国家为他这样的青年工人提供了走上世界竞技舞台的机会。同时,世界也惊讶地发现,中国高技能人才的水平正在与世界纪录接近。

竞赛作为选拔高技能拔尖人才的重要手段,不仅使人才通过竞赛得到了表彰,也在全社会营造出关心和重视高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近年来,我国共举办国家级一类、二类竞赛近200项,涉及300多个职业(工种),每年有1000多万企业职工和职业院校学生参加竞赛活动,通过竞赛引领,一大批优秀技能人才脱颖而出。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10月,中国加入世界技能组织,这标志着我国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正式走上国际舞台,在国内职业技能竞赛中崭露头角的许多技术能手有机会进入国际级的竞赛同其他国家高技能人才一比高低。

三年多来,中国参加了第41、42届世界技能大赛,这些青年技能人才交出了2枚银牌、3枚铜牌和18个优胜奖的喜人成绩单。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企业岗位练兵为基础、以国内竞赛为主体、以世界技能大赛为龙头、国内竞赛与国际竞赛相衔接的技能竞赛体系。

国内竞赛优胜者,也会得到荣誉称号和晋升职业资格的激励。我国建立了“中华技能大奖”和“全国技术能手”评选表彰制度。至今,评选表彰活动已举办11届,共评选表彰了170名“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和2010名“全国技术能手”,1286名高技能人才获得了国务院政府特贴,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良好社会氛围初步形成。

“如果我想用8分钟砍1棵树,那么我会用8小时磨斧子。”美国前总统亚伯拉罕·林肯曾这样说。对当下的中国来说,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和产业转型升级,必然要求在储备和培养高技能人才上要拿出“8个小时磨斧子”的耐心,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健全考核评价制度,进一步建立高技能人才岗位使用和表彰激励机制,提高保障水平。唯有如此,我国方能完成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完美嬗变。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