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9月15日)
同志们: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和全省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加快推进“两个率先”,今天我们在海门召开全省县域人才工作现场会。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交流县域人才工作经验,通过现场观摩,相互交流,进一步探索新时期加强县域人才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新途径,努力提高县域人才工作的整体水平。会前,省委副书记冯敏刚同志,省委常委、组织部长王国生同志专门听取了我省县域人才工作有关情况的汇报,并要求各级组织部门充分发挥在人才工作中牵头抓总的作用,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我省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中央组织部人才工作局对这次会议非常重视,专门委派李志刚处长到会指导。刚才,志刚处长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江苏人才工作取得的成绩,并对我省人才工作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各级组织部门要认真学习领会,切实抓好落实。
南通市委、市政府,海门市委、市政府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南通市委书记罗一民同志、海门市委书记曹斌同志专程到会并致辞,分别介绍了南通、海门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和人才工作的经验。在此,我代表省委组织部和与会的全体同志,对南通市委、市政府和海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精心安排表示衷心感谢。
今天上午,大家听取了六个县(市、区)人才工作经验介绍,参观了海门慧聚英力公司和中南村。六个县(市、区)的大会交流和七个县(市、区)的书面交流,各有特点,帮助我们拓宽了思路,开阔了眼界。希望各地要认真学习借鉴,并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探索,大胆实践,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县域人才工作之路。
从去年全省人才工作先进县(市、区)的考核和今天大会交流的情况来看,我省县域人才工作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一把手抓第一资源得到较好落实。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对人才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自觉地把人才工作摆上重要的战略位置,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促进了人才工作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绝大多数县(市、区)实行了党政领导干部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把人才工作作为对党政主要领导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增强了党委、政府抓人才工作的责任感。二是人才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各县(市、区)普遍成立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工作制度,基本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三是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稳步推进。各县(市、区)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出发,紧紧抓住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关键环节,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操作性较强的政策措施,推进了县乡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五支人才队伍”建设。大多数县(市、区)设立了人才开发专项资金,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加强人才载体建设,调动了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四是人才活力进一步增强。各县(市、区)积极探索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考核评价机制、竞争择优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市场化的人才流动配置机制、以人才工作专项资金为主导的资金投入机制等,加大对优秀人才的表彰奖励力度,积极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人才成长的环境逐步优化。总的来看,全省县域人才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为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我们进一步做好县域人才工作积累了经验。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我省县域人才工作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少数地方对人才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高。表现为重视建设性投资,忽视人才投入;重视招商引资,忽视招才引智;重视经济指标的考核,忽视人才效益的提高。二是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传统产业人才多,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少;科教文卫系统人才多,企业技术人才少;一般性人才多,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创新创业人才少。人才分布结构和人才专业结构不合理,制约了县域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县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三是人才工作机制有待完善。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开发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人才管理的体制性障碍还没有完全消除,用人单位的主体地位还不明显,人才创新创业创优的环境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下面,我就进一步做好县域人才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县域人才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十一五”期间,是我省总体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阶段,也是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打牢坚实基础的关键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关键还在于发展县域经济。县域人才工作,事关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事关全省实现“两个率先”的大业。加强县域人才工作,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实现“两个率先”步伐,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加强县域人才工作,是提升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关键举措。县域经济发达一直是江苏的一大特色,也是发展活力和竞争优势所在。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经济保持了年均10%以上的增长速度,其中,县域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进入“十一五”后,人民群众对发展的要求更高了,保持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任务更重了。今后5年,是我省工业化推进期、城市化加速期和市场化完善期,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之路,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需要进一步更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完善发展举措,破解发展难题,增创发展优势;面临日趋严重的资源瓶颈约束和不断提高的环境保护要求,必须进一步转变县域经济增长方式,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形成以高新技术为主导、高效农业为基础、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具有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的产业发展格局;置身县域经济发展前移后退的关键时期,面对区域之间无处不在的竞争和较量,需要各地从实际出发,精心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抢占加快发展的先机,赢得区域竞争的主动权。所有这些,归根结底要靠科技和人才。谁拥有一流的人才,谁就能拥有一流的创新成果,形成先进的生产力,拥有未来的竞争力。我们必须充分认识人才在县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大力吸引、培养一大批高层次人才,进一步加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他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提升苏南发展水平,加快苏中崛起,加速苏北振兴,促进区域共同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加强县域人才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需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要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最有效的途径是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要通过培训就业技能,实现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促进农民增收;通过壮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发展高效农业和外向型农业,促进农业增效;通过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农民的自我管理意识,扩大基层民主,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目前,我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达到700万人,其中高中以上学历的只占14%。抓紧实施500万农民大转移和百万农民大培训工程,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才资源优势,把人才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措施。
(三)加强县域人才工作,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人才。没有大批高素质的党政人才,党的执政能力就不能得到提高。没有大批优秀人才凝聚在党组织周围,我们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就不能得到巩固。面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下人才队伍结构变化的新情况,各级党组织既要重视党内人才,又要重视党外人才;既要重视国有企事业单位中的人才,又要重视非公有制经济社会组织中的人才;既要重视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又要重视具有创造潜能的人才。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提高党的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归根到底取决于基层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加强县域人才工作,在把广大农村党员培养成为各方面专门人才的同时,也要努力把各个方面符合党员条件的优秀人才吸引到党内来。只有把更多的优秀人才源源不断地集聚到我们党的基层组织中来,才能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才能使我们的党始终保持蓬勃的生机和旺盛的活力。
总之,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密结合县域工作实际,充分认识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以人才优势赢得发展优势、形成竞争优势,为县域经济争先进位提供人才保证。
二、突出工作重点,全面提高县域人才工作水平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县域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人才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紧紧围绕江苏实现“两个率先”的大局,抓住引进、培养、使用三个环节,切实加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又快又好地推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
根据这个指导思想,县域人才工作必须立足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人才队伍建设的实际,着力增强人才工作的导向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人才工作与经济发展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决定了人才工作的差异性,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发展水平,对人才工作有着不同的要求。因此,县域人才工作一定要从本地实际出发,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来开展。苏南要以培育创新创业人才为重点,加快推进人才国际化进程,促进科技创新,提升苏南国际竞争力;苏中要以培育先进制造业人才为重点,加大沿江开发力度,推进苏中快速崛起;苏北要以稳定用好现有人才为重点,积极承载发达地区资本、技术、人才转移,加快苏北振兴步伐。县域是宏观与微观、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结合部,相对于城市人才队伍建设,县域人才队伍更为明显地存在着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优、素质不高等问题,特别是产业发展的急需人才、创业创新的高层次人才普遍匮乏。因此,县域人才工作一定要从县域人才队伍建设的实际出发,盘活人才存量,提高人才增量、提升人才素质,优化人才结构,发挥人才队伍的整体功能。各县(市、区)一定要抓住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和实施人才战略的有利时机,正确认识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人才工作所处发展阶段,进一步创新思路,整合资源,凝聚力量,全面推进人才工作再上新水平。当前全省县域人才工作要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始终把人才培养放在突出位置。人才培养,是人才工作的重要基础。壮大人才队伍要靠培养,优化人才结构要靠培养,提高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也要靠培养。作为县一级来说,坚持眼睛向内,立足于抓好现有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把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把潜在的人才资源转化为显性的骨干人才,始终是人才工作的重要内容。
要围绕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研究制定人才培养的总体规划,建立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相适应的动态机制。根据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和就业结构变化,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跨国公司、大型企业,建立人才培养基地,重点培养主导产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急需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依托党校、职业学校、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中心等,重点培养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双强双带”型人才、高效农业和外向型农业人才、农民经纪人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坚持培养与需求相结合。根据企业和农村人才需求,采取“委托培养”、“订单培养”等多种方式培养各类人才。要坚持把重点培养与普遍提高相结合。采取联合办班、挂职锻炼、带课题研修、到大企业和农业产业化基地跟班学习、出境培训、选派访问学者等多种途径,加快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培养。根据市场需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区域共享的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促进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要坚持培养与使用相结合。培养的目的在于使用,使用是最好的培养。要建立科学的人才使用机制,充分利用人、岗两种资源,把最合适的人才选用到最适合的岗位,实现“适才适用”。要采取承担重点科研项目、负责科研团队、领衔重点建设工程等形式,使人才在培养中使用,在使用中提高,促进各类人才迅速成长。
(二)始终把人才引进作为重要环节。引进人才,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人才工作最经济、最有效的一条捷径。随着人才竞争的日趋激烈,各县(市、区)在大力加强人才自主培养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人才引进工作。由于经济条件、发展环境、吸纳载体等方面的制约,县(市、区)人才引进工作比大中城市要难,经济欠发达的县(市、区)比经济发达的县(市、区)要难。在一定程度上,我省县域人才引进工作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呈现出苏南、苏中、苏北梯度递减状况。各地要从实际出发,既要量力而行,更要尽力而为,切实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要着眼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自觉地把引进人才作为实施人才战略的重要任务,着力引进本地发展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要积极创新人才引进方式。一是把引进人才与引进项目结合起来。在招商引资前谋划人才引进工作,在招商引资中同时引进人才。二是把引才与引智结合起来。建立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和固定与流动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灵活引才机制。近年来,连云港、宿迁等地开展的“百名教授兴百村”、“百名专家兴百企”活动,引进高等院校的人才和智力为本地经济发展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进一步拓宽了人才和智力的引进方式,值得各地借鉴。三是把引进人才与提高本地人才素质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引进人才的凝聚、示范、带动作用,引导本地人才在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提高自主消化吸收能力、研究开发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引进人才,着重是调动企业等用人主体的积极性,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县(市、区)党委、政府特别是组织部门,要积极履行牵头协调的职能。根据县域、产业、行业、单位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定期编制人才需求目录,利用人才工作网站,建立人才需求定期发布制度,提高人才引进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及时跟进服务,开辟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积极为人才引进提供无障碍、一站式、个性化、全方位服务。要完善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有条件的地方可由财政出资,建造“人才公寓”,发放科研津贴、生活补贴,帮助用人主体降低引进人才的成本。今天上午,我们参观了慧聚英力公司和海门的人才公寓。海门市不惜重金,资助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既营造了“亲商”的投资环境,又引来了孔雀东南飞,促进了本地经济发展,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一些到海门工作的人才感到这里的党委、政府是真正重视人才,感到这里的人才政策是真正的“拴心留人”,不仅愿意长期在海门服务,还主动为海门引进一批人才,形成了以才引才的“滚雪球”效应。
(三)始终把支持和鼓励人才创新创业作为县域人才工作的重点。创新创业人才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推进科技进步、企业升级和产业发展的关键力量。一个创新创业人才,可以带动一个产业发展,可以提升一个区域的经济实力,可以凝聚和培养一大批优秀人才。省委、省政府召开的科技创新大会,提出了建设创新型省份的重大战略决策。认真贯彻省委的决策部署,大力支持和推动人才的自主创新和科技创业,是县域人才工作面临的一个紧迫课题。
要进一步开阔视野,把人才工作拓展到海内外,延伸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各个方面,主动捕捉人才信息,舍得开出优惠条件,把有本事的优秀人才吸引到本地来创业,把先进的技术和专利成果招引到本地来转化。武进区注重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联系,促进科研成果向地方扩散和转化,形成了校地、院地共赢的局面。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及组织部门,要积极搭建人才创新创业的平台。通过建立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企业工程技术中心、技术创新中心、高等院校研究生实训基地、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园、博士后工作站等,吸引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开展技术服务、科技攻关、创办领办高科技企业。要健全和完善各种扶持机制。科研成果转化、科技人才创业,既需要较大投入,又具有一定的风险。各地要通过建立引导型“种子基金”、孵化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措施,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贷款、融资机制。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施正荣博士的成功,就是无锡市委、市政府在看准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的优质项目的基础上,舍得投入、勇担风险、大力扶持、配套服务的硕果,这对于我们做好县域人才工作,推动人才创新创业,具有很强的典型示范效应。要加强对科技创新创业的激励。对于成果突出和企业急需的创新创业人才,要采取特殊的政策,在创新创业的各个方面,给予更大的优惠、更多的支持、更强的激励,使创新创业人才在江苏这块土地上能够实现更大的价值。
(四)始终把营造环境作为县域人才工作的重要任务。良好的环境对内产生凝聚力、鼓舞力和驱动力,对外产生影响力、吸引力和竞争力。事实证明,一个地方的人才环境优,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高,经济社会就会又快又好地发展。对于人才来说,“英雄有用武之地”,就不会“良禽择木而栖”。
要着力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形成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激发人才干大事业的社会环境。要坚持以事业留人、感情留人、适当待遇留人,热情支持各类人才的工作,真诚关心他们的生活,着力营造和谐融洽的工作生活环境。要进一步尊重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既鼓励他们大胆探索、积极创新,又不单纯以成败论英雄,保护他们的创新创业热情,着力营造民主活泼的创新创业环境。昆山市通过完善人才培养、引进和激励保障的政策体系,建设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毕业生市场贯通一体的“昆山市人力资源市场”,构建政府投入为主、用人单位和个人合理分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等多种方式,营造了集聚人才的良好环境。要加强舆论宣传工作,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各类优秀人才的重要贡献和突出成就,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荣誉感,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要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引导等多种方式,更好地宣传动员人才,引导教育人才,帮助服务人才,促使广大人才立足岗位,多做贡献。要加大对创新创业创优人才的表彰奖励力度,在全社会营造崇尚科学、崇尚知识、崇尚创造,爱才、惜才、重才、用才的良好氛围。
三、切实履行牵头抓总职责,努力把党管人才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党管人才是新世纪新阶段加强人才工作的重要原则。坚持党管人才,有利于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有利于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有利于解决人才工作中的全局性、关键性问题,保证人才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各级组织部门要按照中央提出的“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四管”要求,积极履行牵头抓总职能,立足全局、善于谋划、主动协调,统筹解决人才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促进人才工作的持续发展。当前,各级组织部门要重点落实好“五个抓”。
(一)抓协调,形成人才工作合力。组织部门要围绕当地中心工作,认真履行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能,出思路、出方法、出经验,给党委政府当好参谋助手。要根据党委、政府制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在深入调查研究,全面掌握本地区人才资源总量、结构和素质状况,人才流动及需求情况的基础上,牵头组织研究制定中长期人才队伍建设规划。要合理确定各相关职能部门人才工作的职责、权限、任务,防止交叉扯皮和职能缺位,形成统分结合、各负其责、协调高效的工作格局。要协调有关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表彰等相关工作,形成上下齐抓,左右协同的工作合力,提高人才工作的组织化程度。在协调各方时,要坚持重大问题共同研究、主动协商,充分调动各职能部门的积极性,做到牵头不包揽,抓总不包办。
(二)抓政策,确立人才工作的导向。近年来,各县(市、区)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工作的政策措施,形成了引才、聚才、用才的正确导向。各级组织部门要根据人才工作的新任务、新要求,着眼于人才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人才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对策性研究,大胆借鉴先进地区人才工作的成功经验,及时修订、出台有关人才政策,切实解决县域人才管理和服务方面政策滞后的问题,增强在人才竞争中的比较优势。要加强人才政策的宣传,使人才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要加大人才政策的监督检查力度,建立和完善人才政策执行责任制、评议考核制,努力为人才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
(三)抓队伍,凝聚一批优秀人才。近年来,我省各级组织部门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组织实施了各具特色的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实现了培养一批、管理一批、掌握一批、联系一批的目标。实践证明,直接抓好一支由各行各业优秀人才组成的人才队伍,是组织部门人才工作的重要抓手。组织部门直接抓人才队伍建设,有利于及时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促进各类人才更好地成为党的方针政策的忠实实践者;有利于全面及时把握人才的思想脉搏和呼声需求,适时向党委政府提出政策性建议;有利于探索和掌握新时期人才工作规律,更好地指导面上工作。组织部门抓人才队伍,一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注重人才队伍的先进性和代表性,把优秀人才纳入视野。二要加强培养锻炼。加强政治理论培训,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素养,帮助他们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业务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创新创业能力。三要发挥好人才的作用。要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的积弊,及时把具有真才实学、群众公认的人才提拔到重要岗位上来,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
(四)抓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近年来,各地不断加大对人才工作的投入力度,但是不少地方人才投入总量不高、分布不均衡、资金使用效益较低。南通、苏州等市组织部门通过设立人才工作专项资金,把分散在各部门的人才资金进行扎口管理,并制定相应的资金管理办法,严格界定资金使用范围,以项目为载体统筹使用,取得了较好效果。各地可借鉴这一做法,探索建立适合本地实际,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有利于开展重点人才工作,有利于提高人才资金使用效益的有效办法。要牢固确立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大投入的观念,把人才投入摆在重要位置。要牵头研究人才开发投入政策,坚持人才投入与建设性投入并重,确保并逐步提高发展性投入中用于人才开发的比例,在重大建设和科研项目经费中划出一定份额用于人才开发。要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力度,健全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多元化投入机制。要加强人才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跟踪监督,切实发挥人才资金使用的效益,为县域人才工作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五)抓督查,推进目标任务落实。近年来,各级组织部门围绕人才工作的总体目标、职责分解和重点人才培养工程等,开展了监督检查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一些县(市、区)还存在着重视工作部署、轻视检查考核等问题。各地要将人才工作列入党政领导班子任期工作目标及其主管领导、分管领导履职考核体系,增强党政领导抓人才工作的责任感和自觉性。要建立人才工作目标管理制度,在研究制定年度人才工作时,对人才工作的任务目标、工作重点和完成时限逐项分解,细化落实到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人才工作督促检查的制度,通过定期指导和督促检查,狠抓工作落实。要建立奖励制度,通过表彰先进、
鞭策后进,推进整个面上人才工作的开展。
各级组织部门在积极履行牵头抓总职能的同时,要抓好自身建设,建立健全内部人才工作机制。一要把人才工作摆上重要位置,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坚持人才工作与干部工作和组织工作共同谋划、整体考虑、统筹安排,对人才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定期研究,通力解决。二要完善工作机构,配备得力人员。人才工作是一项开拓性、创新性的工作,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明确的边界。实践证明,凡是组织部门设立专门人才工作机构,力量配备较强的,其人才工作开展的就比较好、取得的成效就比较明显,产生的影响就比较大。今天介绍的海门等县(市、区)组织部门,他们的工作之所以取得一定的成绩,固然有多种因素,但与组织部门重视人才工作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的配备有着密切的关系。要按照履行牵头抓总职能的要求,进一步健全机构设置,加强人员力量配置,为人才工作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三要掌握一定的工作经费。近几年来,各级组织部门积极争取同级财政的支持,直接掌握了一定的人才工作经费,有效地促进了人才工作的开展。但与人才培养、引进、表彰奖励和拓展人才工作新领域的要求相比,现有经费还不能适应人才工作的需要。各级组织部门要进一步拓宽渠道,想方设法筹措人才工作经费,加大人才投入力度,为人才工作创造条件。四要加强工作网络建设。建立一批人才工作联系点,聘请一批人才工作联络员,充分发挥联系点和联络员的作用,为及时收集信息,掌握情况,顺利开展人才工作奠定基础。
同志们,做好县域人才工作意义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服务大局为主线,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和全省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以及中央和省有关人才工作的各项政策措施,坚持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同心协力,奋发进取,开拓创新,为又快又好实现“两个率先”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