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赵永贤:让各类专家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导力量

发布时间: 2007-02-25  字体:[ ]


● 赵永贤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是江苏构建率先发展新优势的紧迫需要,也是“江苏加工”经“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跨越的关键所在。作为科技创新的引领者和开拓者,各类专家人才在推进核心技术、关键技术、集成技术研发,推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进产学研结合,努力实现自主创新能力的跨越式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加紧建设一支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让各类专家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导力量,是各级人才工作职能部门迫切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要充分认识各类专家在我省科技创新中的地位与作用
  人才资源是江苏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各类专家是江苏创新创业的第一资源。截止2005年底,全省拥有各类人才总量 540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22.5万人,高级专家8100余人,总量居全国前列。
表现在:一是各类专家已成为我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工农业生产等企事业单位的业务骨干力量,成为各学科、各专业领域的学术、技术带头人。据调查,我省现有两院院士中有98%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在宁高校中, 76%的现任领导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在宁科研院所中, 87%的现任领导拥有国家或省授予的专家荣誉称号。在宁高校、科研院所、国有大中型企业中,一把手领导中拥有政府授予专家荣誉称号者达90%。各类专家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方面起着重要的顶梁柱或带头人作用。南京大学在重点学科建设中采用了“大师+团队”模式,冯端院士、闵乃本院士主持的凝聚态物理学科,已成为国家创新团队,二是各类专家已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成为重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技术推广与运用的主要承担者。2004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8个奖项中,我省专家获得4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0个奖项中,我省专家获得2项,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16个奖项中,我省专家参与完成了20个项目,在全国名列前茅。据统计,2003年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4个奖项和2004年科技进步一等奖20个奖项,每个项目的主要完成人都有国家或省授予荣誉称号的专家。2003-2004年,我省科技进步奖第一、二等奖项中,72%的获奖项目由各类专家主持完成。三是专家的科技成果转化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资料显示,2005年,我省科技进步对工业和农业贡献率高达45.5%和55%,各类专家发挥了重要作用。四是专家领办创办高科技企业成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仅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园孵化企业保持在1000家左右。留澳归国的施正荣博士创立的无锡尚德太阳能公司,依靠科技创新和创新人才,短短5年使国内晶体硅太阳能电池总体产能进入世界前六位。
  二、我省专家科技创新面临难得的机遇和优势
  (一)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对科技创新和专家工作高度重视为自主科技创新提供良好气候环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的战略决策,也是实现“十一五”规划乃至长远发展目标的战略支点。从我省的实际情况来看,今后一个时期,江苏正处于工业化转型、城市化加速、国际化提升的关键发展阶段,既面临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重大机遇,也面临资源环境制约等一系列严峻挑战。这就决定了我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转变发展模式,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省委提出,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在全国率先建成创新型省份,使江苏成为创新活动广泛,创新体制灵活,创业环境优越,成果转化便捷,服务体系完备,对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具有明显吸引力的创新热土和创业沃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依托人才创业,依托专家创新,比任何时候都要迫切。可以说,拥有一流的专家就能拥有一流的创新成果,形成先进的生产力和未来的竞争力。
  (二)我省“十一五”时期的“四沿”产业带建设对我省科技创新和专家需求形成巨大的内驱动力。根据我省区域共同发展战略,“十一五”期间,沿沪宁线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沿江集中发展装备制造业及基础产业集群,配套发展港口物流业,沿东陇海重点发展资源加工、重型装备制造、石油化工和医药产业,沿海集中布局新能源、石化、冶金、造船、物流等临港产业,发展海洋食品、海产品加工、海洋化工、海洋医药等海洋产业。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四沿”产业布局充分体现了前沿性、基础性、战略性的特点,就是要大力发展21世纪的领头高科技产业,抢占制高点,带动和装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我省优势支柱产业,服务制造业,扩大传统优势;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推动高科技,保持全国领先地位。据专家预测,“十一五”期间,我省至少需要6000名高级工程师,30万名高技能人才。江苏“十一五”规划为海内外专家来我省创新创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我省已经拥有一支高水平的专家队伍将成为科技创新领导力量。自国家和省开展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百千万人才工程”等系列的专家培养选拔工作以来,全省各市、省直企事业单位(含部属单位)历年共选拔专家8100余人,总数居全国第三位,其中有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12人,有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65人,我省历年选拔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有 6581人。自1988年来,我省共选拔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533人,现有各类在职专家2200余人。两院院士92人,仅次于北京、上海,居全国第三位。2000年以来,我省通过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引进高层次人才达1700余人,引进的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2000人。
  (四)我省良好的科技创新平台为专家开展科技创新提供了优质资源。我省有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科研开发机构3500多个,其中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76个,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0多家,国家重点学科89个(全国第三),中科院和国务院各部门所属国家科研机构21个,省级、省辖、市属科研开发机构280多家,另外还有大量企业及民营科研开发机构;国家“211工程”重点院校、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等均占全国高校的1/10。我省高校数量、在校大学生数量均居全国首位。国家重点高校、省属重点高校30多所,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28个和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30个,总数居全国前列。
  三、影响和制约我省专家开展科技创新工作存在的主要瓶颈
  (一)对科技创新战略意义认识不足。资料显示,2005年,广东省专利申请量72220件,浙江省43221件,而作为科教大省,我省只有34811件。从企业来看, 去年广东华为专利申请4389件,山东海尔专利申请1024件,我省专利申请最多的一家企业为463件。我省许多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对科技创新重视不够,表现在大量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愿望和能量因种种限制不能充分释放;搞理论做学问的研究型专家多, 搞发明办企业的实用人才少;企业不惜巨资进口设备、买专利,不愿投资去消化搞研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省整体综合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高端领军人才缺乏。2004年江苏科技活动人员的绝对数达33.53万人,居全国首位。但是科学家和工程师所占比重为59.2%,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5个百分点。缺乏能站在科学技术前沿、具有国际或全国影响力、引领科技发展潮流的领军人才。在与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学科领域,缺乏具有全国领先的、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在工程技术领域,缺乏能够做出重大发明创造,实现重大关键技术原始创新的专家。在社会科学研究方面,缺乏能够开展具有实用性、前瞻性、战略性应用研究,能破解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难题的专家。总体上看,专家成果较多,但是许多专家的科学研究处在跟踪、模仿阶段,创新性不强。
  (三)影响专家科技创新的机制体制障碍依然存在。其表现:一是评价机制上,不能充分体现以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取向,往往以学历论高低,以职位论短长,以论文数量论英雄。二是在分配机制上,还没完全建立符合各类企业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管理的事业单位薪酬制度,还没形成受市场调节的人才价格机制,还没有完全实现一流人才、一流贡献、一流报酬;企业单位还没有完全做到根据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原则,将专家的薪酬与其责任、风险和工作业绩挂钩。三是在淘汰机制上,尚未建立激励产生一流科学家的机制。据报载,美国某研究所有350个实验室,实验室的研究经费和个人待遇均属美国一流,该所每5年要搞一次严格的评估,标准就是看成果。在过去的两年,约有20%的人被淘汰,其中包括美国科学院院士、诺贝尔奖获得者。三是在流动机制上,高层次人才往往部门所有,条块分割,流动不畅,人才积压与人才压抑在所难免。四是在培训机制上,尚未建立以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与国际接轨的培训内容与方法,尚未制定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标准。从体制上看,一是产、学、研相脱节,高校、科研院所研究开发成果转化率低。二是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尚未确立,企业技术开发能力较弱,技术创新动力不足。三是政府部门受利益驱动各自为政,各行其是,多头管理,缺少合力,在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融资贷款、子女入学、家属就业等具体问题,难以协调统一。
  (四)创新环境亟待改善。1.科技投入不足。省统计局的一份最报告称,2005年,江苏科技投入(R&D)力度为1.48%,距离江苏1.5%的小康目标仍有差距,特别是与美、日、韩等创新型国家的差距更大,日本高达3.15%。2.科技资源分散且分配不公。由于宏观体制上的分散、分割,影响了科技战略目标的实现和重大科技创新活动的有效组织,削弱了科技的组织动员能力和协同集成能力。由于条块分割、军民分立、相互封闭,科技力量难以协调集成,科技项目重复分散,造成部分科技资金使用效益低下甚至被浪费。特别是在科研项目与科研经费分配上,缺少公平的竞争机制。3.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国际化程度低。缺乏有很高知名度的国际一流大学,进入“211”范围的也只有11所;国家级、省级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较多,但缺乏具有较强研发能力的实验室。
 四、以创新的举措做好我省专家的管理与服务工作
  (一)优化专家队伍结构。依托国家重大人才培养计划,构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新世纪百千万工程人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和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的专家梯队,加大学科技术带头人培养力度。根据“十一五”时期我省沿沪宁线、沿江、沿东陇海线和沿海开发对专家的需求,完善专业结构,引进和培养选拔急需要专家。根据我省的新型工业化方略,发展高新技术的需要,要重点培养选拔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和先进制造业技术等关键领域的专家;根据我省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需要,要注重培养选拔金融、外贸、财会、审计、法律、物流等方面专家;适应我省大力发展民营企业的需要,注重在民营企业中培养选拔专家;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专家队伍建设;改善专家年龄结构,注重把思想政治素质好、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青年专业技术人才选拔到专家队伍中来,发挥中老年专家的传帮带作用,建设创新团队。
  (二)改革专家选拔制度。以科学的人才观为导向,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努力形成科学、合理、公开、公正的专家选拔机制。一是扩大选拔范围。不受专业技术人员单位性质、隶属关系限制,包括本省国有或非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或中央、国家有关部门在本省的企事业单位,及我省境内为江苏做出突出贡献的所有专业技术人员,包括社会中介组织从业人员及自由职业人员皆可申报。二是完善选拔标准。允许专业技术职务未达高级而实绩突出者破格申报。选拔适量的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熟练掌握先进技术、工艺,做出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作为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调整获奖档次与实际贡献、经营管理业绩在评审标准中的权重。对于从事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研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有的要注重其科研成果的原始创新性,注重其科学价值、社会价值;有的要看其发展潜力,看其是否承担国家和省级重大科研课题等方面情况。对于从事技术开发与推广的专业技术人员,或在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的管理人员,把其管理方法和管理理论的创新性,及其工作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主要标准,把获奖档次作为参考标准。三是改革选拔程序和办法。在以个人申报、组织推荐为主渠道的同时,可以个人自荐、同行专家或学术团体推荐。
  (三)建立“江苏省杰出专家”选拔制度。根据江苏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现有国家和省级专家中选拔100名左右的杰出专家,形成年龄较轻、学术和科研水平拔尖的领军性人才团队。对杰出专家,在工资福利、科研条件配备、科研项目申请以及在学术休假、培训、出国考察、著作出版等方面给予特殊的待遇,同时,对杰出专家在培养人才上、在接受国家的科研任务、为政府进行决策咨询、为江苏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方面提出特殊的要求。通过集中管理使用杰出专家,促进全省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建设。
  (四)加强专家创新能力建设。着眼激发专家的创新活力,提升专家的创新能力,促进和带动全省科技人员的科技创新活动,实施“江苏省专家创新能力提升工程”。选择国内外著名高校的重点学科、国家级科研院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内外知名企业的研发机构30-40家,作为专家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实践基地,选择省内外重点高校的优势专业10家左右作为专家科技创新知识培训基地。在“十一五”期间,用五年左右时间,对全省2000余名在职专家进行一次科技创新知识培训,一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实践,使我省专家乃至所有科技人员的创新能力有所提高、创新成果明显增加。
  (五)形成激励竞争机制,提高专家待遇。加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的奖励力度。对各类在职专家实行动态管理,把考核和科研资助、专家津贴,和选送参加研修、培训、疗养等结合起来。优先推荐做出新成就的专家申报高一层次的专家荣誉称号。高校、科研院所要致力于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建立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基础,有利于高层次人才快速成长的选人用人机制。
  (六)实施长江工程师计划。以迅速、持续地提升江苏工程技术人员的科技应用与创新能力为核心,改革完善工程系列职称制度和工程技术专家培养制度,大力加强继续工程教育,建立杰出工程师制度,努力形成促进优秀工程技术人才迅速成长和充分汇聚的机制和环境,使江苏成为全国工程技术人才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整体素质优,创新活力强,高层次、国际化工程技术人才竞相涌现和汇聚的地区,为我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实现由“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的战略性转变提供坚实有力的工程技术人才支撑。实施旨在促进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成长、汇聚和充分发挥作用的行动计划,包括工程技术人员倍增计划、紧缺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计划、继续工程教育推进计划及长江工程师奖励计划等。
  (七)推动专家人才国际化。一方面,要提高专家构成的国际化程度。加大投入,集中财力重点建设几所世界一流高校作为国际人才交流平台。要放宽条件,吸引全球优秀人才来江苏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和管理工作,提高专家中外籍科研人员的比例;另一方面,根据自主科技创新需求,选派现有的高层次专家出国培训,使之具有国际化的意识和胸怀,能预见和把握国际科技发展潮流,具有国际一流的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要选择我省“十一五”期间优先发展高新技术领域、支柱产业和重点工程的流动站、工作站,向海外招聘博士后研究人员。要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开发引进等方式,探索建立符合留学人员特点的引才机制,完善鼓励和支持留学人员来我省创业的政策措施。加快引进重大工程、重点建设项目等急需的国际人才,组织高校、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和留学人员创业园到国外举办高层次人才招聘会,形成多元化主体的人才引进格局。加强留学人员创业园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公共服务平台,降低创业成本。要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特别是要引入风险投资。
  (八)营造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良好氛围。转变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对专家在科技创新创业中的重要性进行再认识、再定位。开辟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人才相互流动的渠道,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体制。鼓励和支持科技人才兼职兼薪,建立体现岗位绩效、体现人才市场价值的多元化分配机制。加强科技创业园建设,搭建各类专业化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完善服务功能。要把是否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培养和引进创新创业人才的成绩,作为干部政绩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要建立地方党政领导、科技园区领导与创新创业人才,特别是与领军人才的联系制度,加大对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领导力度,定期召开座谈会,听取意见和建议,帮助专家解决创新创业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形成全社会关心和支持自主科技创新的良好局面。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