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让人才在创新中有更多“获得感” ——二谈“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

发布时间: 2015-07-02  字体:[ ]

人才缺少物质上、精神上的“获得感”,无形中就会戴上“枷锁”,压抑创新创造的热情和活力。实现创新的价值,让人才“名利双收”,既是市场规则,也体现公平原则

“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动万众创新、大众创业”,“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创业号角已经吹响,创新创业大潮正在兴起。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让人才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就需要使他们在创新创业的艰苦实践中有干头、有甜头、有奔头,有更多“获得感”。

当前,创新能力不足、科研成果转化不畅,是科研创新中的短板。造成这一短板的重要原因,在于人才“获得感”不强。也就是说,一些人才取得了创新成果,创造了社会财富,实现了经济效益,但没有得到与其贡献相称的物质利益、精神激励和社会地位。比如,忽视科研成果产业化的相关激励,既导致一些科研成果变为“陈果”,又使创新人才的知识产权价值难以得到充分体现;千辛万苦主导完成职务发明,做大了财富“蛋糕”,自己却分不到几杯羹。还如,有的缺乏潜心科研创新的环境,不是被繁琐的各种手续所累、就是被大量的非科研事务所缠,不是在开会的路上、就是在跑项目的途中。人才缺少物质上、精神上的“获得感”,无形中就会戴上“枷锁”,压抑创新创造的热情和活力。

十年磨一剑。许多创新成果,凝聚着科研人员十几年、几十年,甚至毕生的心血智慧、艰辛劳动。实现创新的价值,让人才“名利双收”,既是市场规则,也体现公平原则。近些年来,伴随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以马云、李彦宏等为代表的创新人才,依靠创新创业积累巨大财富,获得社会广泛认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的人才能不能引得进,优秀人才能不能留得住,各类人才能不能用得好,根本是要看能否让人才拥有干事的舞台,获得合理的待遇,受到应有的尊重。

这种“获得感”,应该是实实在在的。斯坦福大学堪称硅谷科技产业的发动机,一个重要的动力源泉,就是对科技人才强劲的利益激励。不能使人才守着“金元宝”,却过着“苦日子”。要让人才在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过程中,获得合理回报,得到真金白银。在职务发明成果转化中,用于奖励科研负责人、骨干技术人员等重要贡献人员和团队的收益比例,要占成果收益的大头。科研创新活动中,要更多地把科研经费向人力成本付出倾斜,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资源优势。

在现代企业,拥有股权产权,既是一种身份认同,也是一种最大激励。硅谷创新长盛不衰的一个法宝,就在于普遍采取股权、期权激励人才,让一流人才获得一流回报、一流待遇。要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采取期权、股权、分红等激励方式,鼓励知识、管理、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股权分配,使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使科技成果不断增值、升值,以激励科技人员对科技成果跟踪研究,深化创新。

英雄要有用武之地。人才都有对事业上的渴望,越是高层次人才,对事业的追求越执着越炽热。让人才有更多“获得感”,就要使他们能在事业成就中赢得出彩人生。要发挥市场竞争激励创新的根本性作用,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促进优胜劣汰,增强市场主体创新动力。畅通人才流动渠道,让人才到能发挥最大效用的地方去,使事业链与创新链无缝连接。对高层次创新人才,要高看一眼、厚爱三分,放手让他们担当重任,为他们营造潜心钻研的良好环境和氛围。要鼓励支持更多有梦想、有追求的人们,投身创新创业大潮,争当“创客”,有所作为,形成百花齐放、万马奔腾的生动局面。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