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企业家精神

发布时间: 2016-05-26  字体:[ ]

在有些人的印象里,“企业家”是财富的拥有者和掠夺者,事实上,他们也是市场经济的创新者与建设者,经济学家熊比特就将他们看作是独特的生产力要素。财经作家苏小和的《从大历史看企业家》一书,通过解析11位影响时代的企业家的立业之路,来揭露中国企业在市场变革的背景下所面临的各类问题。

作者按时段划分了中国一百多年来的企业家类型。晚清的启蒙时代。洋务运动伊始,“官督商办”如雨后春笋,但并没有走向市场经济,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组织模式。思想型企业家郑观应关注时代变迁,却忽略了企业发展本身的逻辑和研究本土市场的重要性,以为只要和政府合作,市场就能一蹴而就。买办型企业家唐廷枢和徐润卷入官商结合的模式之后,那些企业管理经验也无用武之地了。私人型企业家胡雪岩起于民间,但是与左宗棠的合作,同样成了市场化的阻力。官僚型企业家盛宣怀通吃商政两界,曾煊赫一时,最终也在和袁世凯的角力中败北。士大夫型企业家张謇摆脱了政治使命和官场规则,建立起产权清晰的近代企业,可他的济世情怀和村落主义遮蔽了他的企业家精神,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信念使他经商不是以利益至上。

民国时代,国门被打开,正是内忧外患之际,然而民间自治力量也得以勃兴,构成一种能够和中央集权博弈的社会性力量。“通过竞争来保持市场所有元素的效益的最大化。”这一理念在此阶段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依然存在局限性。这个时代也的确造就了一批较出色的企业家。马相伯早年注重引进外资,抢占国际贸易的话语权,中年之后更是不惜“毁家兴学”,把全部精力放在教育事业上。陈光甫处于政府主义和官僚管制走下坡路的环境中,通过民间集资的渠道,全面引进市场的自由竞争理念,他这一生都在推崇改革。周学熙和张嘉璈更是直接同外国公司竞争,追求中国银行的独立性,试图走出长期以来的官商结合的陷阱。

新中国的改革开放也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苏小和指出,无论是晚清企业家的启蒙意义,还是民国企业家的自治精神,都为1978年之后的企业提供了发展和管理的方法论。面临着新时代,企业家必须与时俱进,当今依然是一个需要学习的时代。市场意义上,企业家精神对于国家发展与时代建设有重要意义:企业家的意义不仅在于拉动市场,更在于创新现代企业管理和社会管理,承担起产业强国的使命。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