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人才根基 | |
|
|
|
|
人才引领发展,创新决胜未来。厚培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动能,夯实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之基,是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鲜明底色。 “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中国空间站首次载人飞行,“九章二号”“祖冲之二号”双双问世,“华龙一号”全球首堆投入商业运行,“中国天眼”向全世界科学家开放,中国“人造太阳”创亿度百秒世界纪录,首次实现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 2021年是党的百年华诞,“十四五”稳步开局,人才工作积厚成势,授权松绑激发活力,揭榜挂帅尽展才智,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人才效能持续增强,人才比较优势稳步增强,科技创新捷报频传。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从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第12位。 思想之光引领人才强国战略 2021年9月27日至28日,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全面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才工作巨大成就,首次系统总结提出“八个坚持”规律性认识,明确了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政策举措,作出了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等重大部署,发出了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动员令。 这是新世纪以来,首次召开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是人才工作领域最高规格会议。从“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到“中央人才工作会议”,进一步凸显了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鲜明体现了党中央将人才工作摆在治国理政全局中重要位置的深远考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持续释放加强人才工作的强烈信号。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指导,多次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深改组(委)会议等重要会议,研究人才议题;深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一线,实地调研人才培养使用;出席“两院院士大会”“科技三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多次就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等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深刻回答了事关建设人才强国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动新时代人才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新思想领航定向、谋篇布局,各地区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推动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截至目前,已有20多个省(市、自治区)召开人才工作会议,北京、上海、浙江、安徽等地着力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战略支点;广东以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为牵引,推出战略人才锻造、人才培养强基等“五大工程”;广西打造区域性人才集聚区和面向东盟的国际人才高地;湖北探索“见苗浇水、精准滴灌”式培养路径,锻造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山东加速打造人才发展雁阵格局;工信部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着力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农业农村部加快建设农业科技战略人才力量,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热心发现人才、诚心使用人才,精心爱惜人才、用心凝聚人才,开启群贤毕至、群星璀璨的新时代。 人才优势提升发展优势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战略地位,推动人才积极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 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到哪里,人才工作就跟进到哪里。出台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意见,强化乡村人才振兴政策系统集成,大力培养本土人才,引导城市人才下乡,推动专业人才服务乡村。实施第四轮“三支一扶”计划,每年选派3.2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服务。启动第六批新疆特培工作,5年培养2000名少数民族专业技术骨干。雄安新区启动实施“雄才计划”,围绕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布局人才链,建设国际高端人才聚集区和人才特区。海南出台“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2018年以来引进人才23.3万人支撑自贸港建设。 创新平台提能造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部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健全新型举国体制,集中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战;推动首批13个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建设,推进数学与工程应用、产业化的对接融通。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大湾区、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快形成创新点、线、面梯次联动的区域创新格局。广东、山东、河南等地新型研发机构迅速崛起,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培育产业链,以人才优势塑造创新优势,用科技优势塑造产业优势。天津推进创新联合体建设,组建高端装备和智能制造、航空航天、智能轨道交通、半导体集成电路等产业人才创新创业联盟,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浙江大力推进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建设,配备高素质研发团队,有效解决中小企业研发能力不足难题。宁夏建立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项目形成机制,采取“广泛征集+自主申报”相结合的方式,满足各类企业创新需求。 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中国天眼”首席科学家南仁东……最近,“那些我国本土培养的顶级科学家们”的视频火遍全网,这些我国自主培养的科技大师,“圈粉”无数年轻人。 坚持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各地区各部门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更好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 培养人才是长远大计。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充分发挥高校主阵地作用,优化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布局,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教育部推出“强基计划”,量身定制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配备一流师资和学术环境,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北京实施建设一流大学群体“十项行动计划”,支持高校建设高精尖创新中心、开展基础研究人才专项试点,推进“新工科”建设,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和基础学科人才。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成立集成电路学院,集中精锐力量投向关键核心技术主战场,加快培养国家急需高层次创新人才。华为深化“鲲鹏高校人才计划”,联合高校培养计算产业紧缺人才,夯实数字中国的人才底座。截至2020年,我国自主培养研究生突破1000万人,自主培养顶尖人才不断涌现,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导航等国家重大科技工程的总师均在国内接受本科教育,天宫一号总体设计团队、新冠疫苗研发的陈薇院士团队业务骨干,都是我国自主培养的研究生。实践证明,我国完全能够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完全能够培养出大师。 深化人才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湖北提出5年引进培养50名战略科学家、500名创业领军人才;江苏以重大人才工程为牵引,培养集聚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财政部、教育部明确,支持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人社部举办首届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锻造高层次创新型青年人才;航天科技集团在重大工程实施中锤炼青年人才。技能是强国之基、立业之本。大力实施“技能中国行动”,以培养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先导,带动技能人才队伍梯次发展,“十四五”期间将新增技能人才4000万以上;强化技能价值激励导向,技能价值走进“工资条”,让技能饭碗端得稳、吃得香。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推动形成“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格局。上海实施“国际人才蓄水池”工程,集聚世界顶尖人才;成都高新区“国际人才港”开港,面向全球揽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柔性引才理念深入人心。在海南全国首创设立“候鸟”人才工作站,联系掌握170多位“候鸟”院士,链接共享高端人才智力资源;浙江、广西等地探索“人才飞地”,“飞”出一片新天地;福州以赛引才、以会引才,为“数字福州”发展注入新动能;江苏仪征借助世界园艺博览会,把展园招牌变为引才品牌。 体制机制改革向纵深推进 智能语音芯片研发填补国内技术空白,柔性显示超薄玻璃盖板打破国外技术封锁……2020年以来,安徽聚焦影响制造业发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发布104项揭榜攻关任务,99家企业揭榜领题。目前,已有27家企业完成24项揭榜攻关任务,其中8项打破国外垄断、指标达到且部分优于国际对标产品。 “抓创新不问‘出身’,只要能为国家作出贡献,国家都会全力支持。”2021年3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福州福光公司时发表的重要讲话,激发了企业创新的自信和动力。企业出题、政府立题、人才破题,全国各地密集探索“揭榜挂帅”“赛马”机制,英雄不论出处,谁有本事谁就揭榜,迸发蓬勃创新潜能。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是构筑人才制度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之举。从授权松绑到揭榜挂帅,从破除“四唯”到“帽子热”降温,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向深处破冰。 完善人才管理制度,积极为人才松绑。人才管理做“减法”、人才支持做“加法”,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充分释放才华和能量。国务院出台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扩大经费管理自主权,加大科研人员激励力度,科研项目经费用于“人”的可达50%以上。科研经费“包干制”试点从国家层面到地方省市深入推行,把科学家从繁文缛节中解放出来,让科研人员潜心向学、创新突破。上海市科研经费“包干制”试点范围,由2020年的303个自然基金项目拓展到全市523个自然基金项目和127个软科学研究项目,改革红利惠及面进一步放大。 深化“放管服”改革,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湖北完善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下放实施办法,明确科技人才或团队在成果转化收益中的分配比例达70%至99%,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2100亿元,同比增长25%。山东向高校院所下放学科专业设置权、人才招聘权、职称评审权、内部薪酬分配权、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处置权。广东深圳取消、转移、下放129项人才相关市级行政职权。 完善人才评价体系,鼓励人才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出台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政策,引导科研人员潜心研究、探索创新,包容“十年不鸣”,静待“一鸣惊人”。江苏完善在急难险重工作中识别评价人才机制,制定出台疫情防控一线医务人员职称评聘倾斜政策。浙江深化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试点开展学历、学位、职称“三证合一”,浙江大学工程师学院129位研究生毕业即获得工程师中级职称。重庆开展跨省人才对等互认,推动四川“天府英才卡”A卡与“重庆英才服务卡”A卡服务互认共享。 (刘祖华、朱登辉) |
主办单位:南通市人才工作办公室 技术支持:南通市政府信息网络管理中心
Copyright ? 2013 南通市人才工作办公室.All Rights Reserved.
您是本站第647731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