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人才发展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访苏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曹福龙

发布时间: 2008-12-10  字体:[ ]

 

    从3万到68万。三十年时间,人才总量呈几何级增长。数字激增传递出一个信号:苏州正在进行人才开发和人才集聚的浩大工程。作为一个有着2500年历史的古城,吸引人才的魅力何在?它是怎样完成从“历史名城”到“人才天堂”的崭新跨越?
    在前不久举行的苏州在京人才开发合作洽谈会上,记者采访到苏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曹福龙。从他的谈话中,我们把握到苏州人才工作的脉络。
  人才发展要领先经济社会发展
    “小桥、流水、人家”的地域小市、资源小市,一举成为2007年生产总值全国大中城市中位居第五,农民人均纯收入位列全国第一的经济活跃区。“苏州现象”一直为全国瞩目。
    苏州经济发展表现出强劲势头,一个重要原因,苏州重视人才发展,重视人才引领经济。“人才建设是苏州目前发展阶段的头等大事。”曹福龙用市委书记王荣的观点“佐证”苏州对人才工作的重视。
    最新人才数据显示,苏州高层次人才年增长率已经连续多年超过人才总增长率,高层次人才总量达到3.88万人,苏州人才资源总量达到67.9万人,每万人拥有人才数1088人,与北京、上海等国内高层次人才集聚区的人才流进流出比达到8.2:1。
    “苏州人才工作取得如此成绩,应该说得益于清晰的思路和科学的方法”。对于人才工作,曹福龙视角独特。“人才发展思路要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这样才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储备。” 
    曹福龙说,上世纪70年代末,苏州的人才建设也遭遇了“尴尬”,那时候,苏州人才队伍仅有3万人,尤其是产业人才,极度匮乏。
    值得欣喜的是,苏州赶上了“好时候”。谈起这段经历,曹福龙娓娓道来,时值改革开放,“苏南模式”异军突起,培养了一批乡镇企业家,实现“农转工”;80年代末,又值浦东开发,在其辐射带动下,苏州开始大规模基地建设,通过基地、园区吸引外资企业陆续落户,实现“内转外”,外贸、外经、外资等国际人才走进苏州视野。
    经历了“农转工”、“内转外”的过渡,苏州人才总量很有起色。但因这两个时期属“经济发展带动人才发展”模式,所以两个难题依然“横亘”:人才基数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求;人才结构与经济结构不适。曹福龙说,导致两个难题的最直接原因,就是人才发展被经济发展“牵着走”,来什么,用什么。被动工作的直接后果是难创新。
    为此,苏州转变思路,大胆创新,调整人才政策,在全国率先“打开门户”,大量外地人才涌入苏州,至此,苏州迎来人才增长高峰。连续保持10%以上的人才增长率为2005年“率先全面小康”奠定了扎实基础,人才工作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效应逐渐凸显。目前,苏州拥有1500家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连续三届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下辖5个县级市均居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前十名。
    曹福龙说,苏州思想解放的脚步并没有停止,继续打响紧缺高层次人才资助、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引进计划等一系列人才工作品牌,日趋活跃的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活动在苏州已扩展到下辖五市七区,各具特色,错位发展,既保障了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同时引领苏州朝着“建设中国乃至全世界创新型城市”大步阔进。
    谈到此处,曹福龙感慨万千,“思路决定出路,实践证明,在人才工作上苏州主动出击,超前谋划,是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是符合时代要求的”。
  加快,加快,再加快
    加快、加快、再加快,这是采访中曹福龙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做人才工作,一定要有紧迫感。”
    曹福龙告诉记者,苏州经济的快速发展,使苏州产业的集群化程度不断增强,产业水平的不断提高,重点产业的人才规模优势正逐步向人才竞争优势转变。整体来看,高层次人才仍是十分匮乏,这也是苏州积极努力、引进培养的重点所在。
    为此,曹福龙提出,苏州要实现三个“加快”:一是加快高层次人才载体建设,大幅度提高企业高层次人才容纳能力;二是加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完善鼓励人才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加强政府宏观指导,实现人才引领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三是依托苏州产业规模优势和领先优势,加快实现现代制造业人才高集聚,努力形成特色产业的高集聚带。此外,曹福龙还提出,要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及指导作用,进一步完善鼓励人才创新,扶持人才创业的政策体系,为人才构建一个促进原创性研发和关键性科学技术突破的学术生态、促进研发成果产业化的市场环境、提升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平台和符合人才发展规律的激励机制、服务体系和人文氛围。
    曹福龙认为,人才工作要研究重点,抓关键,抓<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