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快建成人才强市 为基本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在全市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 2010-08-04  字体:[ ]

罗一 民

(2010年8月3日)

  同志们:

  这次全市人才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全国、全省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2004年以来全市人才工作,研究部署深入实施江海英才计划、加快建设人才强市的各项任务。刚才,会议表彰了近几年来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以及人才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我代表市委、市政府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倾智倾力奉献在全市各个领域、各条战线的广大英才和从事人才工作的同志们致以诚挚的问候!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先后制定实施了一系列加强人才工作的政策意见。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决策,人才强国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战略。今年5月27日,党中央、国务院隆重召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发表了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做好新时期人才工作的重大战略意义,要求全党全国认真落实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各项任务,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人才保证。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的召开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人才工作进入了历史性新阶段。6月17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人才工作会议,鲜明提出要率先建成人才强省,突出强调要全面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把人才强省作为实现“两个率先”的主战略,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强省之基、竞争之本、转型之要,加快构筑江苏发展的长远战略优势;要全面落实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更加注重提高教育发展水平,更加注重高端人才引领,更加注重产学研结合,更加注重统筹城乡人才开发,为科学发展育才引才聚才用才;要全面优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坚决破除一切不利于人才成长、流动、使用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性障碍,促进人才公平竞争、合理流动、优化配置,让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要全面提高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加强领导、形成合力,不断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中央和省关于人才工作的战略部署和最新要求,为我们进一步做好新时期人才工作理清了思路、明确了重点、指明了方向,大家一定要深刻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

  下面,我就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和省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做好新时期人才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卓有成效的人才工作,为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科学发展提供了坚强支撑

  2004年全市人才工作会议以来,各级各部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为指导,把育才聚才用才作为跨越发展的先导工程,大力推进人才强市战略,为南通经济社会持续跨越、全面协调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1、五年多来,我市人才工作领导不断加强、投入不断加大、环境不断优化。切实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在全省率先建立市委人才工作领导体制和协调机制,率先实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管理,严格落实党政“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责任。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市本级人才专项资金由2007年的1000万元增至5000万元,2009年市、县两级人才工作专项资金总量达2.5亿元。强势推进亿元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工程、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工程、百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等各类人才载体建设,建成国家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7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96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2家,省级以上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47家,为集聚高层次人才、培育科技型企业搭建了广阔的平台。2009年新设立江海杰出英才奖、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高技能人才成就奖,最高奖励达100万元,奖励力度之大创全省之最,极大地激发了各类人才的创业创新热情。

  2、五年多来,我市人才队伍总量显著攀升、结构显著优化、素质显著提高。逐步建立以“江海英才引进计划”为龙头的政策体系,积极开展各类招才引智活动,加速吸引了一批高端人才来通创业和发展。“十一五”以来,全市共引进培养各类高层次人才16000多名,其中5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46人入选省“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31人获市区引进工程技术关键人才资助,入选国家、省人才引进计划数位居全省前列。大力实施“226”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技能振兴行动”和“耕耘计划”,着力推进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一支由政府特贴专家、省突贡专家、省“333”和市“226”工程培养对象等组成的领军人才队伍,成为推动又好又快发展的中坚力量。到2009年底,全市人才总量达到67.2万人,副高职称和研究生学历以上高层次人才2.84万人,分别较“十五”期末增长57%和136.7%,人才总量位居全省第四位。

  3、五年多来,我市人才事业活力更加充沛、优势更加明显、作用更加突出。各级各部门认真落实《关于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意见》、《关于实施江海英才计划的意见》,推动“人才特区”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我市人才事业进入点、线、面全方位突破的跨越发展新阶段,与经济社会发展互动并进、相得益彰,加快跻身全省第一方阵。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加大,我市已连续5次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县)总数全省第一、全国领先。人才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近三年来,全市824名“226”工程培养对象先后发表论文1896篇,著作159部,获市以上科技成果427项,取得授权专利122项,开发新产品261个,创造直接经济效益9亿多元。2009年全市专利授权量10722件,总量和增幅全省领先。各类人才在推动和引领发展中发挥出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转型跨越注入了强大动力。

  二、充分认识建设人才强市是决定南通未来的战略抉择,坚定不移地推进人才优先发展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市正处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由全面小康向基本现代化转型的重要阶段。建设人才强市,是推动经济社会转型跨越的迫切要求,是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是实现基本现代化的根本保证。我们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强市之基、竞争之本、转型之要,加快建成人才强市。

  1、要全力构筑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优势。增强硬实力、软实力,归根结底要靠增强人才的综合实力;构筑发展优势、竞争优势,从根本上取决于人才的战略优势。积极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江苏沿海开发两大国家级战略机遇,着力推进“两大转型”,关键靠人才,特别是对各类领军型、紧缺型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当前,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正竞相招引、培育各类高端人才,为新一轮发展积蓄力量。我们要在更加激烈的区域竞争中抢占新的发展先机、完成新的历史使命,就必须坚决打赢人才竞争主动仗,构筑起以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优势。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增强人才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大力推进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创新,加快构筑人才高地、产业高地和创新高地,不断提升我市自主创新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基本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书写人才工作浓墨重彩的新篇章。

  2、要积极把握人才事业发展的战略机遇。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市人才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相比,还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地方。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领军型人才紧缺,人才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人才资源开发投入相对不足,人才服务体系建设亟待加强等等,都对人才工作创新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未来5—10年,既是南通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转型跨越的重要时期,也是人才事业跨越发展的重大机遇期。党和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为人才事业跨越发展创造了更为优越的环境;基本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成功开启,为人才事业跨越发展搭建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沿江沿海新增长极的强势起飞,为人才事业跨越发展提供了更为精彩的舞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任务,为人才事业跨越发展注入了更为强劲的动力;经过这几年持续跨越赶超,我市的经济基础、区位条件、人文环境等显著变化,为人才事业跨越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力的保障。人才工作应该大有作为,也完全可以大有作为。我们要牢牢抓住面临的难得机遇,着力推动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实现新跨越。

  3、要全面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认清新形势,把握新机遇,加快建成人才强市,必须全面确立“四个优先”的人才战略布局。坚持人才资源优先开发,把人才资源开发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在开发发展资源时优先开发人才资源,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幅度提升各类人才整体素质和能力。坚持人才结构优先调整,适应经济转型升级特别是发展创新型经济的需要,加快推进人才布局和人才结构调整,大力开发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形成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人才专业结构、层级结构和分布结构。坚持人才投资优先保证,强化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好的投入的观念,把人才发展主要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把人力资本投资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大幅度提高人才投入占GDP和财政支出的比重,确保市、县两级人才专项资金不低于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3%,未来10年人力资本投资占GDP比重提高4个以上百分点。坚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进一步形成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相配套的制度体系,营造人才竞相涌现、全面发展的制度环境。

  三、加快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和江海英才计划,为基本现代化建设引才育才聚才用才

  围绕加快建成人才强市,我市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意见》、《关于实施江海英才计划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全市上下要坚决贯彻关于人才工作的一系列战略部署,坚定不移地走富有南通特色的人才强市之路。

  要把握总体要求。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和江海英才计划,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人才工作会议和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精神,进一步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加大人才智力引进力度,用好现有人才智力要素,优化人才成长发展环境,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跨越,加快基本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要明确奋斗目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人才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力争通过5—10年坚持不懈的努力,适应基本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到2014年,全市人才主要指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人才总量、高层次人才数量实现“双倍增”,人才竞争力大幅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率先在全省江北建成人才强市;到2020年,全市人才指标全面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主要指标走在全省前列,人才工作稳居全省第一方阵,成为长三角北翼最具活力的创新型城市和最具竞争力的人才高地。

  要突出战略重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是人才队伍的中坚力量,是我们推进人才强市战略的突破重点。要进一步突出高层次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加快培养造就“四高人才”:一是高层次科技人才。立足现有人才队伍加大培养力度,充分发挥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作用,重点支持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能引领未来发展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培养一批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领军人才。抓住我市基础教育发达、在外学子较多的有利条件,发挥人才政策的引导效应,大力引进掌握关键技术、拥有自主创新成果的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二是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优秀人才团队,既有领军人才,又有配套人才,在自主创新、产业发展中突破能力强,引领作用大。要更多地引进培育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努力形成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强、成果转化能力强、产业带动能力强的优秀团队。三是高素质管理人才。加快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市场化、现代化和国际化,加大科技企业家、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力度,努力培养造就一批能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企业家和现代服务业人才。实施党政干部“江海精英培养计划”,分期分批选送优秀党政人才参加境内外高层次培训,不断提高党政领导干部掌握国际通行规则、适应经济全球化要求和驾驭各种复杂局面的能力。四是高技能实用人才。立足南通产业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完善企业为主体,职业技术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培养一支数量充足、门类齐全、梯次合理、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要落实关键举措。把服务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人才培育、引进、使用等各个环节,着力推进“三大工程”,努力以发展集聚人才、以人才引领发展。

  1、大力推进千名高端人才集聚工程。抓住后金融危机时代人才流动频繁、人才分布格局深度调整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江苏沿海开发两大国家战略叠加的历史机遇,着眼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5年内引进1000名以上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育一批高成长性的科技型企业和现代服务业企业,推动一批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形成一批带动支撑作用明显的新兴战略性产业。一是要完善招才引智政策。各地各部门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在用好用足用活国家、省、市各个层面引才政策的同时,坚持服务发展、以用为本的基本方针,进一步突出招才引智重点,加大政策创新力度,创建以江海英才计划为龙头,具有南通特色和明显区域竞争优势的人才工作品牌。二是要拓展招才引智渠道。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加强市县联动,积极组织开展赴海外人才招聘活动,提升活动层次,确保活动成效,着力打造1—2个在国内有较高知名度、在海外有较大影响的招才引智活动载体。三是要加大柔性引才力度。深刻把握国际化、市场化背景下人才资源开发利用的新趋势,进一步确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理念,采取更加优惠的政策,通过产学研合作、技术入股、人才租赁,特别是联合设立研发机构等多种方式,开发利用好市内市外、国内国外的高端人才和智力成果,推动人才柔性流动,促进智力要素加速集聚。

  2、大力推进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突出人才培育这个重要方面,力争5年内培养100名左右能驾驭国际化大型企业集团的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1000名左右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0000名左右生产一线技术精尖的高技能人才。一是要发挥教育基础作用。把加强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不断放大基础教育优势,更新办学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加大高等教育改革力度,把着力点转到内涵建设上来,把多出优秀人才、多出创新成果作为办学的主要任务和衡量办学水平的主要标准,着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加快优秀毕业生实习基地建设,优先培养紧缺型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二是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认真总结人才培养工作经验,制定完善促进各类人才加快成长的政策措施,深化拓展“226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进一步加强各类学术团体、高层次人才联谊会建设,积极组织并支持企业、科研机构举办各类学术交流、高层研讨、合作对接等活动,促进资源整合,提高创新能力。深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培训机构人才培养合作,建立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定期选送优秀人才到创新基地接受培训。三是要加大人才培养投入。更加重视现有人才的培养开发,在人才专项资金中设立人才培养资金,用于支持各类人才培养。鼓励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相结合,优先支持优秀人才承担重大攻关项目。制定并落实优惠政策,树立鲜明导向,积极引导用人单位加强人才培养。

  3、大力推进人才支持体系建设工程。一是要着力推进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加快推进沿海沿江产业园区建设,围绕大产业推动特色产业园、科技创新园、物流园、软件园、临港工业园等各类人才载体大发展。加强与重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国外著名研究机构的深度合作,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紧研究制定设立重大研发平台建设专项资金、科技园区建设资金、新兴产业发展资金的具体办法,加速建成一批产业定位精准、研发导向明确、设施水准一流、精英人才汇集的重大研发平台和特色科技园区,以高水平创新创业载体集聚高端人才,催生新兴产业。二是要着力健全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坚持“创业之初当保姆、发展之中当导师、成功之后当保安”,不断完善人才服务体系。市、县两级要抓紧建立具有一定规模、政府主导的创业引导基金、中小型科技企业信贷担保资金,大力发展社会风险投资机构,完善相关扶持政策,积极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创业融资、担保服务。整合部门及社会资源,开设人才一站式服务窗口,完善服务功能,为人才工作、生活提供便捷优质服务。探索建立政策信息咨询、创业注册、员工招聘培训、技术支撑、成果转化等人才服务体系,聘请一批成功企业家担任人才创业导师,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务。三是要着力发挥企业在人才开发中的主体作用。引导企业经营管理者转变人才观,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大人才投入,真正成为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的主体,成为技术研发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支持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促成科研成果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变。努力为企业提供良好的人才服务,建立完善人才向非公企业流动的激励机制,鼓励各类人才到企业施展才能。

  四、着力建设更富竞争力的“人才特区”,让南通成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热土

  人才的竞争,某种程度上就是人才环境的竞争。环境优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劣则人才散、事业衰。抓住了环境建设,就抓住了人才资源开发的关键点和制高点。我们要举全市之力,着力打造一流的人才环境,努力建设更富有竞争力的“人才特区”,不断增创人才竞争新优势。

  1、全力打造有利于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人文环境。树立正确人才导向,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等陈旧观念,不拘一格广纳人才,对特别优秀的人才要敢于破格使用,对某些特殊的人才允许各有千秋,真正做到量才适用、人岗相适、用当其时、人尽其才。要大力宣传优秀人才先进事迹,进一步加大表彰奖励力度,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社会氛围,在全社会形成见贤思齐、奋发进取的良好风尚。要切实推进鼓励创造、乐见成功、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建设,坚决克服人才工作中忽视科研创新和人才成长规律,片面追求即期效应和投资回报的现象,积极倡导追求真理、勇攀高峰、宽容失败、团结协作的创新精神,使一切创新想法得到尊重、一切创新举措得到支持、一切创新才能得到发挥、一切创新成果得到肯定。

  2、全力打造有利于各类人才活力迸发的体制环境。把构建充满活力的人才发展机制作为培养造就人才、激发人才创造活力的根本举措。要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完善人才评价标准,注重以实绩和贡献评价人才,激励干实事、创实绩,使不同专业特长、不同成长经历、不同能力水平的人才能各得其所。着力解决培养与使用脱节、科研与生产脱节、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把评价人才和使用、发现人才结合起来,坚持在实践中识别人才。要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研究探索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激励办法,逐步建立待遇与贡献相对应的分配制度,使一流的人才享受一流的待遇,一流的贡献得到一流的回报。要创新人才配置机制,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正确处理好政府主导、用人单位主体和人才自主择业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推动人才合理配置。

  3、全力打造有利于各类人才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和融宜居的生活环境,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关键要素。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深化文明城市创建、长安南通建设等为重要抓手,不断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使南通的环境更加优美、社会更加文明、法治更加完备。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通过政府采购、租赁、委托建设等多种灵活方式,大力推进人才公寓建设,下决心解决好人才“安居”问题。要抓紧研究制定高层次优秀人才家属就业、子女入学、医疗保障、户籍转移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切实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同时,进一步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加强绩效管理,提高行政效能,深入创建全省最佳办事环境。

  五、牢牢把握新时期人才工作的新特点新趋势,全面提高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是加快建成人才强市的根本保证。全市各级党委要严格落实人才工作责任,认真履行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职责,不断提高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

  1、要坚持以科学的理念指导人才工作。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竞争力是核心竞争力的理念,把人才工作摆到重要战略位置,以包容会通、海纳百川的胸襟广纳贤才。深入分析人才工作的新特点新趋势,坚决破除各种束缚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陈旧观念,努力用战略的思维、开放的视野、发展的观念谋划人才工作,用创新的思路、创新的举措推动人才工作,使人才工作始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要深入宣传发动,推动人才强市战略深入人心,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以思想大解放、观念大转变引领人才大发展。高度重视人才工作队伍建设,引导他们树立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不断提高人才工作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国际化水平。

  2、要坚持以科学的制度保障人才工作。做好新时期人才工作,必须要在创新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机制的同时,强化领导机制、推进机制建设,提高组织领导水平。要进一步健全人才工作领导机构,完善议事决策规则和工作制度,充分发挥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综合协调职能,形成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建立健全党委会(常委会)听取人才工作专项报告制度,定期研究人才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对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的宏观指导。要紧紧围绕基本现代化建设和“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抓好与上级政策的配套衔接,科学编制全市人才发展规划。切实加强对县(市)区党政领导和市直单位人才工作的目标责任考核,调整充实考核指标体系,进一步加大考核奖惩力度,以严格的考核推动人才工作责任的落实。

  3、要坚持以科学的方法推进人才工作。抓好人才工作必须要突出重点、强化协调、统筹安排,从整体上提升人才队伍建设水平。要统筹推进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工作,既要大力引进市外、海外人才,又要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既要加大党委政府的统筹力度,又要注重增强市场机制的调节功能。要统筹推进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组织人才资源开发。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开发纳入各级政府人才发展规划,对各种所有制组织中的人才坚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统筹推进城乡人才开发,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形成一支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要统筹推进高层次人才队伍与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既要突出抓好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这个重点,又要大力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六支人才队伍建设。坚持把培养造就青年人才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对青年人才成长多予支持、多创机会、多压担子,使大批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

  同志们,伟大的事业需要人才,也造就人才。做好新时期人才工作,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和重大职责。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创先争优,不断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率先在全省江北建成人才强市,为推进转型跨越、加快实现基本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