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刘承林:醉情木刻艺韵人生

发布时间: 2022-07-22  字体:[ ]

匠者,以手为道,以心制物。

因为热爱,今年54岁的江苏省南通市工艺美术大师从事木雕创作已有38年。只要一踏进自己的工作室,刘承林就会习惯性地换上工作服,小心翼翼地拿起未完成的作品,再从桌上排放的五六十把刀和凿中,精准地找到自己需要的工具,然后心无旁骛地进入雕刻的世界……

走进位于南通市如东县洋口镇古坳村的“林韵堂”承林木雕艺术馆,刘承林的工作室就在其中。“林韵堂”的设计、布局、装饰均出自刘承林之手,这里融合了窗格、字画、瓷器、蓝印花布、篆刻等各种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可谓“一步一景”,而各种木雕精品更是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精湛的技艺,源于对木雕事业的执著坚守

对于手艺人来说,没有数十年如一日的潜心钻研、千锤百炼,很难拿得出好的作品。制作出精美的木雕作品,最难的在于“雕”与“刻”,这需要工匠由外向内,一步步减去废料,循序渐进地将形体挖掘显现出来,稍有不慎就前功尽弃。

而今的刘承林,在这一刀一刻中深刻体会到木雕独特的魅力,“在一次次的减法造型中,不仅能体会到作品‘脱壳而出’的快感;也会因操作不慎削减过多,而感到惊心动魄;又能因处理得当,险象环生而产生喜悦。”倾注了30余年技艺的沉淀,最终让他的雕刻技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说起刘承林与雕刻的缘分,还要追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那会儿,正是飘檐滴水踏步床兴起的时候,一大批从事雕刻的手工艺人被带动起来。在这样的契机下,求学于桐本雕刻专业院校的刘承林一毕业,便跟随师傅挨家挨户地做房屋雕刻和飘檐滴水踏步床的雕花。

1993年,飘檐滴水踏步床的市场逐渐不景气,不少手工艺人开始寻求薪水更高的工作,转行去单位上班。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刘承林加入了南通巨匠艺术品有限公司,师从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吴学忠,开始红木艺术品的设计与创作。从模仿别人的作品做起,正式走上了红木艺术精品雕刻的道路。2006年,技艺成熟的刘承林自主创业,创办南通如东承林红木艺术精品雕刻工作室。

而后,在无数个春夏秋冬、严寒酷暑,刘承林学美术、操刀法、养静心、练臂腕、活指头,夜以继日地冥思、苦想、灵感、顿悟。历经三十多年的雕刻实践,一件件巧夺天工的作品在他的手中不断诞生,在磨砺中开拓出一条艺术之路,博得了国内外行家的广泛赞誉,深得诸多藏家的青睐与喜爱。

2014年,刘承林创建“林韵堂”承林木雕艺术馆,将获奖作品陈列其中,无偿供同行学习参观。

2017年,承林木雕艺术馆被确认为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民间工艺传习基地和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基地。他创作的《葫芦蝈蝈》等3件作品荣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外观设计专利,15件作品获江苏省版权局作品登记证书,并入编《典藏·上下册》一书。《番人骑象》等20多件作品获得省以上大奖。《刘海戏金蟾葫芦瓶》等3件作品入选江苏工美精品馆,作品被多家艺术博物馆和社会名家收藏。

30多年初心不改,刘承林凭着精湛卓越的雕刻技艺、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对木雕事业的执著追求,在一木一世界、一刻一人生中,创作了大量的木雕艺术珍品,也使他从一位民间匠人成长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在刘承林看来,每当完成一件雕刻作品,他都很有满足感,倾注半生心力去做一件事情,很幸福、很值得。

生动的作品,源于对点滴细节的洞察捕捉

“要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这是刘承林多年木雕创作过程中提出的核心理念。在刘承林看来,木雕的创作应当从生活中取材,经过匠心者的巧妙演绎从而走向高端艺术;与此同时,高端艺术的创作更要回归到生活,回归到人的衣食住行。

“凡用心之作,皆有灵性。”艺术已经融入了刘承林的生活,体现在一个个细节当中。在熟练地掌握圆雕、浮雕、透雕、薄意等木雕技术下,山川草木、花鸟虫鱼、人世百态均成为刘承林创作的源泉,同时他又不囿于传统,在作品的构思上总是另辟蹊径,大胆创新。

作品《蝶恋花》以柳宗元的《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为原型,完美体现了“春意盎然·蝶恋花”的翩然姿态。作品中,15只从天而降的蝴蝶疏密有致地停落在丘陵两岸和小石潭花丛中,身姿优美,体态轻盈,在微风的轻拂下,蝴蝶竟轻轻盈盈地扇动着翅膀,惟妙惟肖。

为了雕刻出蝴蝶翅膀“薄如蝉翼”的轻盈感,他花了很长时间去钻研,一心想把木材雕刻成透明的。“通过观察,我把知了翅膀的雕刻理念运用到蝴蝶翅膀上来,用工具一刀刀地刮,一遍遍地磨。当第一片透明的翅膀做成功时,我心里别提多开心了。”一片匠心在木雕,刘承林的喜怒哀乐,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作品《葫芦蝈蝈》开启了刘承林田园系列的创作。一次,刘承林听到了农田里蝈蝈的叫声,“葫芦蝈蝈”的创作想法便一下子萌生开来。“葫芦是传统的雕刻题材,寓意‘葫芦葫芦,福禄福禄’,我再加上蝈蝈这个艺术元素,将两者结合起来,更加生动。”

《连生贵子》的创作灵感则来自于国家鼓励生二孩的政策,一只青蛙趴在莲蓬根茎上,跃跃欲跳。刘承林介绍说:莲藕、蛙取谐音,蛙就是娃娃,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也要紧跟时代。”

除此之外,在其“田园系列”的创作中,乡村的一草一木一花均可入手,蝴蝶、蝉、蝈蝈、螳螂、玉米、瓜果等这些农家寻常物件,经过刘承林的巧妙构思,便雕刻出一幅和谐雅趣的田园风光,凝神观看,浓浓的农家田园气息扑面而来。

2021年,举国上下喜迎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刘承林萌生了一个想法——创作一件作品,表达自己对党的忠诚和挚爱,向建党100周年献礼。

2021年5月,他开始酝酿构思并翻阅了大量资料,几经斟酌与考量,最后敲定创作南湖红船模型。

为了真实、生动地再现历史印记,刘承林反复推敲,不断调整修改图纸,无论是尺寸、结构、用料还是纹饰,无不费尽心思。经过20多天的精雕细琢,一艘古朴雅致、厚重大气的南湖红船模型问世,刘承林把作品命名为《不忘初心 扬帆远航》。

技艺的传承,源于对木雕事业的无比热爱

南通的红木雕刻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雕刻门类齐全,大到床榻、橱柜、屏风,小至算盘、棋牌、筷子等,应有尽有。历代匠人以木和刀在一深一浅之中、一毫一厘之间,刻出山水性情、花鸟自然和万物和谐。

作为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红木雕刻代表性传承人,刘承林深感肩上的职责重大。他说:“木雕不单单是一项普通的民间传统技艺,也是中国上千年历史文化的传承,希望木雕在我的手中能够继续发扬光大,这也是我数十年如一日坚持雕刻的初心。”

为了使雕刻技艺得到守护与传承,2006年以来,刘承林以工作室为根据地,带徒传授雕刻技艺30余人,培养出4名工艺美术师,同时帮助解决乡村就业,助力脱贫致富。“林韵堂”承林木雕艺术馆先后接待百余批数千人次参观学习,带动了乡村旅游,推动了乡村文化建设,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乡村振兴作出贡献。艺术馆也因此被确认为苏州美院民间工艺传习基地、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基地、如东县社科普及示范基地等;工作室被命名为“江苏省乡土人才技能大师示范工作室”“江苏工匠工作室”“南通市技能大师工作室”等。

刘承林的作品多次代表政府参与外事活动和社会慈善捐赠等活动,极大提升了南通木雕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作为一名市人大代表,他百倍珍惜人大代表的神圣职责,深入基层,广泛倾听民间艺人的意见,了解民意,有针对性地深入思考认真写好建议,提交建议。提出红木雕刻产业发展和保护非遗传承人的建议,核心只有一个——把南通的红木雕刻文化传承下去,利用起来。对此,刘承林既是守护者,也是履职典范。

在刘承林看来,手艺人的断层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如今大部分从事红木雕刻艺术技术人员都是年长者,年轻人甚少,我们应尽可能地激发年轻人对红木雕刻艺术的兴趣和热情,提供给他们学习红木雕刻艺术的机会,从而让红木雕刻艺术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下去,让红木雕刻艺术长久立足于文化艺术领域。”

2019年,刘承林提出《关于做亮南通红木特色名片,做强南通红木文化产业的建议》,为南通市政府及相关部门推动红木文化产业集聚化、加大人才培育力度提供了借鉴和思路。

为了更好地让人们了解红木雕刻,刘承林与如东民间文艺家协会通过五年的时间筹建了红木艺术展示基地。

刘承林说,“许多传统技艺都存在艺在人在,人走艺亡的困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保护文化艺术是我的责任,我不能眼看着传统技艺失传。”倾注了刘承林满腔热情的红木展示基地正式揭牌,“我希望通过展示基地的成立,培养出一批年轻人,传承雕刻技艺,发扬传统文化。”

刘承林说:“手艺、手易、守不易,手艺比金钱更重要。”时光不尽、匠心不灭,他将继续怀着对非遗文化的坚守和信仰,一往情深、砥砺前行,在传承技艺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委组织部)

本文刊发于《中国人才》2022年第7期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