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九”巡天,“蛟龙”潜水,全国两院院士大会召开,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举办……这个夏天,各类科技新闻格外引人瞩目。在大项目、大工程、大举措的后面,我们不仅看到了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也看到了创新精神在大小创新中的凝聚。辩证看创新,我们会发现创新并不那么神秘,大大小小的创新成果各有各的功用,各行各业的创新人才也都各有各的位置。
比起日常创新来,人们更容易看到重大科技专项在创新中的成效。
改革开放以来,加快推进科技进步被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位置,我国先后组织实施科技攻关计划、863计划、星火计划、火炬计划、973计划和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重大专项,取得了一大批在国际上产生广泛影响、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意义的成果。量子通信、中微子振荡、铁基超导、拓扑绝缘体研究等热点前沿领域中,我国科学家的原始创新获得了世界领先的科学成果,让我们逐步对世界的认知进入更接近本质的层面;杂交水稻的培养、中低产田的改造、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技术、重大药物创制,以及低成本医疗设备研发等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科技进步,进一步提高了我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能力,为解决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做出了贡献;载人航天工程和探月工程的顺利进行,“蛟龙”深潜器的成功实验,更展现国家综合国力……
不过,比起重大专项来,我们应更多地关注那些日常的创新。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在科技创新中,大与小相辅相成,密切相关,谁都少不了谁。以走过20载岁月的载人航天工程为例,一方面,这样的重大专项是以元器件、原材料水平等各种单项技术的创新和工业基础整体水平的提高作为基础的,甚至需要工厂工人在日常工作中的每个细小创新来支撑;另一方面,这个重大专项也会带来许多创新成果,被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和生活。比如,传统纺织等10多个产业就获益于载人航天工程研制的工业工程控制系统、微机数控系统和其他各种仪器设备。
日常的创新,往往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成效。今年年初,山东电力集团公司超高压公司高级技师高森摘得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高森研制的“架空线路清障检测机器人”是一种特殊的“电工”,具有带电作业、自动跨越障碍物、强电磁场下抗干扰性能和巡视清除异物功能4个技术创新点,解决了长期以来超高压线路需要停电清理异物的难题。如今,这个特殊“电工”每年可为企业节约生产费用7200多万元;这一项目在山东电网主网范围内全面推广后,仅两年时间就节约电量1.7亿千瓦时。
那些能解决实际生产困难的日常创新,往往离不开一线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天津富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郭玉富曾获得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他的获奖项目是自主研发的玉米收割机,由于市场上买不到适合自己的玉米收割机,他就拿出自己的积蓄,针对农民的相关需求研发出了新产品。
然而,与现实需要相比,高森和郭玉富这样富于创新精神的工人和农民还是太少。去年公布的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中,中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仅为3.27%。
与这个数字一样扎眼的,还有同样占比极小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最具创新活力的,然而,目前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仅16万多家,与我国工商登记的1100多万家中小企业总数相比,不过是个零头。
从全球的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来看,我国要想跻身世界强国的行列,必须走创新型国家的道路,建立高效能、现代化的国家创新体系。而在创新体系的建立中,重大科技专项固然重要,日常创新更不可缺少。只有当创新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共同行动时,我们才能真正地建设好创新型国家。
从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实践来看,无论多么严峻的形势,无论多么激烈的竞争,都挡不住创新的产品和有竞争力的产品。只有创新,企业才能发展,国家才能兴旺发达。当企业都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时,全社会的创新热情和创新能量才会充分迸发出来。
总之,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让创新精神融入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让重大科技专项引领我们前行,让日常创新支撑经济运行。对各类创新要素和创新成果,我们应该不畏其大,不嫌其小,以海纳百川的胸怀,让创新要素大小并举,让创新成果大小辉映,让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基础。